“你知道這個洞窟的秘密嗎?”華鬘邊走邊問。
“聽那個老馮說,這是明朝一個叫隗老鯤的術士,為當時淮王的弟弟鹿丘郡王朱翊鏗建的陵墓。”
“鈴木?suzuki嗎?”
“撕姿什麼啊撕姿,是陵墓,帝王的墳!”我大聲說道。
華鬘呵呵一笑。
“親愛的,這可不是個陵墓哦。”她伸出食指,使勁擺動著說。
“不是陵墓,那又是什麼?”
我忽然想起來,剛才棺臺上那個黑棺,正是老馮理論中的“生門”所在,裡面躺著的人物也穿戴整齊,還有著鹿丘王的笏板。
老馮在簡報裡,提供了一套自己對歷史上如何營造這個溶洞墓穴的揣摩。
不過,儘管沈喻批評他封建迷信,但他在正式報告中,行文還是相當客觀的——有證據的慎下判斷,沒證據的不做判斷。
當然,或許這報告也被謹慎的林瑛稽核修改過吧。
我是編輯出身,所以看簡報的時候,也從字裡行間裡琢磨過老馮意思。
老馮雖然沒有明說,但他心裡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合乎邏輯、順乎歷史的推斷。
這還是要從明朝淮王這一系說起。
淮王一系為明仁宗的後裔。淮恭王朱載坮是第六代淮王,朱載坮死後,按照明朝皇室的規矩,唯一的兒子朱翊鏡應該代行淮王事,不過他首先要為父親守孝三年,然後再由朝廷正式冊封王爵。
但是,就是朱翊鏡眼看三年守孝期滿的時候,他卻不明不白、適時適度地去世了。他死後才被正式追封淮王,諡號是“昭”。
朱翊鏡死後,淮恭王這一脈就徹底斷絕了。於是朝廷只好按照規矩尋找其他旁系來繼承王位,排第一的自然是已經被冊封為建昌郡王的朱載坮弟弟朱載堅。
明朝的藩王,數目眾多,但除成祖朱棣、漢王朱高煦和寧王朱宸濠之外,很少有造反或者覬覦大位的人。
就算明成祖贏了靖難之役,忠於建文帝的大臣們中,仍然有像方孝孺這種毫不懼死,為維護正統帝王血脈,當場辱罵朱棣,不憚被誅殺十族的猛人。
至於後面的漢王、寧王叛亂,充其量就是胡鬧。尤其寧王,準備了十幾年,居然被一個沒有一兵一卒的過路官員彈指就給鎮壓了。
而且寧王本人還被活捉送到南京,在大庭廣眾下,又被自己那個堂孫子皇帝放了出來,跟耍猴似的被他滿場追著轉圈,最後又被抓了一次,受盡侮辱之後才被砍了腦袋。
明朝之所以沒發生西晉那種八王之亂,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藩王無職無權,被朝廷豢養,飽食終日且無能為力之外,還跟另一種精神控制有關。
這種精神控制,就叫做程朱理學。
明朝是一個將程朱理學貫徹到骨子裡的朝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從朝廷到民間都信奉的金科玉律。
雖然現在我們說明朝錦衣衛、東西廠橫行無忌,但另一方面,明朝的皇帝,也是歷朝歷代君權最受限制的一群皇帝。
皇帝會有很多子嗣,因為數目多,所以就會有所偏愛。但無論皇帝怎麼偏愛,只要他不是嫡子,不是長子,就幾乎沒有問鼎大位的機會。
哪怕你機關算盡,也絕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