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黛巷名字聽起來風情萬種,但實際上就是老城區的一條又窄又髒的舊巷子。
據說清末民初的時候這裡曾是煙花街,所以才得著這樣一個名字,後來日寇侵略,粉黛巷裡大小館子裡的人都一鬨而散,這裡便日漸衰敗下去,成了販夫走卒的容身之所。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這裡又成了市民們以物易物的“鬼市”。
因為房子老,交通不便,房租還便宜,所以後來這裡仍然一直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場所,也是城中心治安最差的地方之一。
第一個報案丟鍋的人,就是粉黛巷裡“大碗”麵館的老闆。
大碗麵館在巷子裡赫赫有名,不是因為味道好,而是因為便宜實惠。
他們家的招牌上寫著三種面——茄子肉丁面、蝦米熗鍋面和番茄雞蛋麵,但實際上只賣一種面,面的名字就叫“老闆來碗麵”。
每到中午,一些三和大神般的零工仔就會走進麵館,他們一般都喊一聲“老闆來碗麵”,隨後老闆就會端來一碗熱騰騰的麵條。
麵條裡兩根青菜是標配,至於其他滷料,有的時候是飄著的幾個茄丁,有的時候是撈出來的兩片西紅柿或者熗鍋的白菜葉,如果能在面裡找到肉絲,那吃飯的人估計一整天都有好運。
但大碗麵館仍然天天門庭若市,因為它分量實惠,而且價格從八年前就沒漲過,一律五塊錢一碗。所以打工的、小販們幾乎每天中午都來這裡吃麵。
麵館只有八個座位,所以大部分人都或蹲或站在巷子裡,抱著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條,呼嚕呼嚕吃完後,自己把碗放到洗碗盆裡,然後便各奔東西。
麵館老闆姓牛,麵館的地面兒就是牛老闆的房子。
牛老闆每天早上起來去市場買菜,上午收拾店面,把面滷和材料備好,點火煮湯,十點半營業,晚上十二點關門,生意一直火爆得很。
牛老闆有一口煮麵的大鍋,這口鍋據說是他爺爺傳下來的。鍋是生鐵鍋,據說煮出來的麵條特別筋道。
每次夜裡打烊後,牛老闆就把鍋刷好擦淨,再加熱燒乾,最後抹上一層薄薄的油,這樣做鍋就不會生鏽。
但一個月前的某天早上,當牛老闆來到麵館時,發現門口的鎖已經被撬了。
麵館裡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一般來說,牛老闆會在抽屜裡留下一些零錢,預備著第二天找零用。
他趕緊進門拉開抽屜,發現零錢一分沒少,桌椅板凳也沒有被動過。
他走進廚房,這才發現那口祖傳的大鐵鍋被硬生生從灶臺上撬下來偷走了。
牛老闆大怒,那口鍋是牛家祖傳的寶貝,他頓時火冒三丈,把門一鎖就跑去警察局報了警。
按理說一口鐵鍋值不了多少錢,但是牛老闆認為這口鍋“有歷史,算文物”,其價值遠超那些普通的鐵鍋。於是林瑛便讓施鰱調查一下這宗案子,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才發現其實這個偷鍋賊已經不只是第一次作案了。
無論是城區裡的滷肉店、工地上的伙房、還是廠子裡的食堂,最近這半個月已經陸續被偷了七八口鍋了,但這些地方都覺得一口鍋不值得小題大做,有的還以為自己得罪了人或者被惡作劇,所以都沒有報警。
這件事搞得警方十分尷尬,說是連環偷竊案吧,但竊賊一沒有傷人,二沒有偷價值很高的物品;說是小案件吧,可盜賊偷竊的頻率卻十分之高,畢竟也造成了一些經濟損失。
因此,最後刑警隊開會商量之後,決定讓施鰱作為專員來負責這個奇怪連環案,而且還特意透過各個派出所通知街道,尤其是那些有大鐵鍋的地方做好防盜準備。
風聲一時緊張起來,好多街道都貼出了防賊防盜的警告。
誰知道“背鍋俠”卻毫不在意,繼續自己的偷鍋生涯,而且這個人神出鬼沒,從來沒被目擊或者被監控拍到過。
我和沈喻那次在人吉屋巷子裡的追擊,還是第一次有人看到他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