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嘖,朕從來就沒想過當一個明君,後世之人,想怎麼罵就怎麼罵吧,與朕何干?便是被掘了墳,暴屍荒野,業障纏身,又能如何呢?”李鴻淵相當的泰然自若。
這些人或許就沒見過他這樣的人,而面對他這樣的人,就意味著任你多好的口才都是白搭。“現在都是啟元的子民,你這麼做……”
“什麼啟元的子民,你們不都不承認嗎?更何況,就算是啟元的子民,整天想著給朕找麻煩,朕不是更有權利隨意處置了。朕的耐心有限,別跟朕扯這些有的沒的。”
“你一定要這麼做嗎?”
“朕也不算是完全不講道理,這不,選擇權在你們手上不是?”李鴻淵表示,自己還是很民主的。
長久的沉默,終於,有第一個人彎下了脊樑,“願為皇上效勞。”
隨後,接二連三的低下了頭,“願為皇上效勞。”
李鴻淵不置可否的笑了一下,“行了,入席吧,朕今日可是特地為諸位設宴。”
“多謝皇上。”“想通了”之後,適應得還是蠻快的。
只是,昔日的美味佳餚,現在吃在口中,味同嚼蠟。
後面的事情,不用李鴻淵吩咐,這些人也該知道怎麼做,李鴻淵只是派人適當的盯著就是了,而這些人,是前不久靖婉派人送過來的文人,文人到底還是需要文人來對付。
這些人多是年輕人,而且小半都今科進士,因是用人之際,今年的科考,靖婉直接提升了取用的人數,從原本的三百,直接提升到五百,後面的兩百人,不知道多少人說他們走了狗屎運,便是最後成了同進士,在啟元大勝南齊,將南齊納入版圖的情況下,也不用擔心會沒有機會,做得好,加上一定的機遇,前途未嘗不寬廣。
其中,又以江萬里為首,江萬里在兩年多之前,被靖婉委任為欽差,前往各種暗中檢視水利修建情況,萬幸的是,或許因為靖婉使用重典,無人敢在她極為重視的事情有所怠慢,基本上都盡心盡責,便是有那膽大包天的,勾結戶部派遣下去的人員,在被江萬里察覺後,立即革職查辦,靖婉為殺雞儆猴,可是半點不手軟。
而後在面臨大面積的水患的時候,啟元基本上沒怎麼受災,而就算是受災,也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救援,別說是餓殍遍地,背井離鄉的都是少數,而且,在災後也很快的返鄉。
因為這事兒,靖婉為朝廷內外所稱讚,被歌功頌德,修建水利之事,雖然耗費不少的錢財,但是都值得。
而江萬里原就是從六品的入翰林院,這事兒辦得漂亮,直接官升一級,而此番前南齊這邊需要人手,他不辭辛勞,主動請纓,而靖婉從李鴻淵那裡也知道他的能耐,遂應允,並且再升一級,位列五品,要知道,他入官場也不過是三四年的時間,這晉升速度,著實叫人吃驚,不過,旁人也不能否認他的能力就是了。
這裡面還要另外一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靖婉的二堂兄駱靖平。
他不是出身長房,亦不像駱靖博一樣是靖婉嫡親兄長,而且他還是庶出,親爹也癱在床上,所以,相比較而言,更多的需要依靠自己去拼搏,而他也不負所望是,就官場而言,比之駱靖德跟駱靖博適應得更為良好。
原本兩年前,駱老夫人已經過世了,靖婉併為再度親臨,不過卻讓龔嬤嬤帶著小太子去了駱家。
而後,駱家在官場上的人全部遞摺子回鄉守孝,靖婉全部都允了。
作為孫輩,只需守孝一年,所以,兄弟幾個在一年前重新回京,對於皇后的兄長,只是不敢怠慢,吏部第一時間給了安排,因為他們在任上的職位已經被他人頂替,吏部便沒再將他們外放,而是留在京城,進入六部。
而駱靖平也在這個時候漸漸的展露了自己的野心,當然,這野心是好的,說得更好聽一點就是努力上進,值得稱道。
而李鴻淵在前南齊的所作所為,已經傳到了京城,靖婉手握書信,神情有些莫測。
該說,果然不愧是活閻王的行事作風麼?
“焚書坑儒”,就她前世所瞭解的,那也不過是一部分,目的在與統一思想,他竟然做得做得這麼絕,如果真的施行了,就不僅僅是禁錮思想、扭曲文化、閉塞社會、給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嚴重束縛了智慧和創造力這麼簡單了,那是文明都要倒退幾千年,屆時,不管他做什麼,做多少,一個“暴君”的帽子,是永遠都摘不到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萬幸,那些士林大儒到底是識相的,不然,靖婉敢肯定,某人真的會那麼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