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以為現階段是大力發展北疆民生,不宜動刀兵,即便東北的門戶被奪走,大乾也不會眼看關外敵人長驅直入,這是加大消耗大乾的機會,他不建議摻和。
而霍去病等人認為,胡人狡詐陰狠,北武亦不遑多讓,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教胡馬入關。
雙方爭執不下,吵得很激烈。
這是陳浮屠自從掌握北疆以來,麾下群臣意見最割裂的一次。
他們來自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對於關外敵人的態度也不同。
張良出自漢初,當年劉老三白登之圍,被匈奴圍困,內外聯絡斷絕,最後採納陳平的建議,賄賂匈奴閼氏才解了內外交困的局面,而後便和匈奴聯姻。
霍去病來自漢武帝時代,殺得匈奴丟盔卸甲,乃是赫赫有名的冠軍侯,他自不肯給韃子任何南下的機會。
至於于謙,大明一朝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本人更是青史留名的硬骨頭。
其實除卻大義,陳浮屠私心裡更趨向於張良的決策,因為他足夠理性。
只是諸葛亮一直閉著眼睛搖晃羽毛扇也不表態,陳浮屠只能停止議事,私底下找了諸葛亮詢問如何抉擇。
諸葛亮笑言,“主公,關外蠻夷,不過疥癬之疾,我軍欲掃平中原,短期內不能成事,不若放其相爭。”
陳浮屠一陣無語,他差點忘了這貨的時代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依舊能吊打番外蠻夷,那個時代可謂武德充沛了,諸葛亮瞧不上關外蠻子很正常,畢竟他本人就曾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徹底降服了南疆。
“罷了,容孤再想想。”
陳浮屠走出王庭,恰好遇到了狄仁傑,問道:“一切可還順利?”
“大王,自從設立監察司,北疆治安恢復的很好,最近一段時間都沒有人命官司,吏治也還不錯,不過錦衣衛的權利有些過大了,大王當慎重啊。”
狄仁傑不愧是武則天的肱骨之臣,他的眼光亦是老道。
歷史上錦衣衛在大明中期過於囂張了,不過陳浮屠目前還是要用錦衣衛,起碼掃平天下之前,這個機構有大用,等天下太平,再裁撤不遲。
隨後談及今日王庭議事的爭辯,狄仁傑沉聲道:“臣不懂太多兵事,只知當前的敵人是大乾,大王麾下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即便大乾關闕被關外敵人踏碎,大王便無法應付了嗎?”
“當然可以應付,孤只怕關外蠻子欺我中原百姓,孤於心不忍。”
“欲成大事,惡名難免,不過一切抉擇盡在大王,我等臣下自會遵從大王決斷。”
“狄仁傑,你少給我打馬虎眼,說說吧,這件事誰人可以解惑?”
“瞞不過大王,不如您去找北武公主,聽聞大王欲放她回北武,若她能從中斡旋,或可與百姓秋毫無犯。”
狄仁傑道明瞭原委。
陳浮屠心頭一動,柳朧月來北疆有些時日了,之前就說過,秦良玉歸來之日,便是放她離開之時,觀星在北武的佈局也完成的差不多了,她那時回去,有觀星打配合,奪取皇位或許不是不可能。
也罷,姑且與她談談,若她識相,也不是不能幫她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