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懷德,祖籍京城,出生於官宦人家,他的祖父徐良是咸豐年間的舉人,後來透過朝廷揀選入仕做了官。
徐良進士考不上,做官倒是很有心得,他一個舉人出身的人,竟然在短短几年間就做到了戶部主事的位子,從六品官職,別看品秩不高,這可是核心的單位。
戶部掌管著全國的戶籍和經濟錢糧,也就是管錢的,他一個舉人能做到主事的位子,在那個升官全靠論資排輩的時代可算是一朵奇葩。
傳言他是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了咸豐皇帝的誇讚,並記住了他,這才有他順利的仁途,不過好景不長,當了主事不到一年,他就被咸豐皇帝一紙貶書給攆出了京城,一直攆到了邊疆雲南,打發他到一個貧困縣裡當主薄去了。
一縣主薄也是管錢糧的,可跟戶部主事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驟逢貶謫的徐良失落了好長一陣子,悔的腸子都青了。
原來他是中了別人的圈套,給咸豐皇帝上了一道摺子,這摺子惹怒了皇帝,才落得如今這個下場。
咸豐在清朝歷代皇帝中算是比較特殊的,他有兩個最後,分別是清朝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清朝最後一位透過秘密建儲登位的皇帝。
在他之後,就都是慈禧這個女人的時代了,比皇帝還像皇帝,皇帝誰當也是她說了算,且不論她功過如何,也算是中華歷史中比較傳奇的一個女性。
咸豐不僅做皇帝不合格,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好色,而且毫無節制,徐良就是栽在了這上頭,被人下了套,給皇帝上了一封摺子,大意是勸皇帝要以國家大事為重,別那麼好色,女人有啥好的。
咸豐看了摺子膩歪的不行,大筆一揮就把他給踢出了京城。
徐懷德就是在雲南長大的,雲南煙瘴之地,他祖父年紀大了,沒兩年就死了。他們靠著家裡的積蓄過活,在徐懷德十幾歲的時候,偏偏趕上地方爆發了土民起義,由於他爺爺做過官,他家被起義的土民給抄了,爹孃也被活埋了,徐家就剩下了徐懷德一個。
徐懷德逃了一劫,便一路往北逃命,混成了小叫花子,一邊要飯一邊接著跑。直逃到江蘇地界,恰好遇到了當時的茅山掌教,他見這孩子雖然又髒又瘦,不過人機靈的很,又是讀過書的,便收了他做徒弟,把他帶到了茅山。
那時節茅山也算是難得的一方淨土了,就這樣徐懷德在茅山一住就是十幾年,學了一身的陰陽道術,他天賦驚人,學起這個來悟性比所有人都高的多,把個茅山掌教樂壞了,把他當成了繼承人來培養。
不過徐懷德嘴上不說,心裡卻對這種清冷枯燥的道士生活沒什麼興趣,他家裡以前是做官的,風光過一段時間,他也當過十好幾年的徐家小少爺,一直對外面世界的生活保持著嚮往,只不過師傅對他有活命傳藝之恩,他又無親無故,所以一直沒有離開茅山。
直到他三十來歲的時候,稟報了師傅後,照例又一次下山歷煉,這次下山,他遇到了一些人,遭遇了一些事,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回過茅山。
自古以來江南都是繁華富庶之地,其中尤以蘇、杭、揚州為最,連古人都寫過: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徐懷德成年後,道術也小有成就,每年都會稟明師傅下山一段時間,他也從沒走遠過,一直在江南幾州遊歷。
這次下山,起因是茅山前不久受了揚州一家姓方的員外所託,幫忙把他家中已故的先人送回老家,俗話就是趕屍,徐懷德主動請纓,下了山先奔揚州而去。
像他們這種方外之人在世上行走,身上一般不帶盤纏,走到哪吃到哪,靠手藝吃百家飯。
那一年徐懷德剛剛三十歲,血氣方剛,正是當打之年。
他按照地址一路來到揚州的一座鎮子上,找到了方員外家,自報名號就被迎了進去。
方員外名叫方大城,名字很土,人卻很精明。他是做絲綢生意的,家境富裕,皆因他爹半個月前得急病死了,老爺子死前曾囑咐兒子要把自己的屍首運回老家淮安,也算是落葉歸根。
揚州到淮安路程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徐懷德早已看好路線,告訴方員外,如果一切順利大概七天就能趕到淮安,誤不了老太爺下葬的時辰。
徐懷德進方府時就換上了嶄新的杏黃道袍,他身材偉岸,儀表堂堂,又是在茅山長大,身上自然而然帶著一種脫俗的氣質。
方員外初時見他是一個年輕人,俗話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把老爹的遺體交給他還有些不放心,直到兩人交談了一會兒,他發現徐懷德談吐不凡,心裡很滿意,兩人當時便達成了協定。
方員外五十歲左右,一身綢緞員外袍,頭戴員外巾,大腹便便,由於常年做生意,逢人便笑,此時對徐懷德說道:“徐師傅,我手頭上的事情做完差不多要四天時間,四天後我們一家就坐馬車回淮安,我爹就拜託你了,這裡是二兩銀子,事成之後還有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