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光當然不知道自己這個弟弟很不安分,還在暗地裡編排他。
此刻,他正在接待遠道而來的夏嵐。
保姆端過來一杯咖啡一杯茶,咖啡放在夏嵐面前,茶放在他面前,夏嵐說聲謝謝,才盯著他,道:“小光,1977第一部已經發行有小半年了,你這第二部,也該寫好了吧?”
他揮揮手,保姆還沒注意到,曾媛跑過來,興沖沖問:“姐夫,什麼事?”
“書房裡的書桌上放著一個箱子,裡是稿件,你拿下來。”
“好的。”未婚少女,就比已婚婦女活潑多了,曾媛甜甜一笑,隨即蹦蹦跳跳走了。
看到他讓人去拿稿件,夏嵐就知道第二部已經寫好,瞬間鬆一口氣:“寫出來就好,寫出來就好,上一次,那本書連續三次加印,印了一百萬冊,都賣掉了,你這第二部一出,估計又要引起一次轟動了。”
林曉光去年10月份結婚,12月份才把《1977》第一部寫好,然後趕在第一屆本科生畢業前夕,以及留學生出國留學前,把這本書出版發行。
銷售情況還不錯,當月賣出不到5萬冊。
然後,這本書牆內開花牆外香,許多去了美國以及其他地方的留學生,之前不知道這本書,後來在同學的推薦下一看,頓時引起強烈共鳴,紛紛託親友從國內帶過來。
國內的大學生一看,看這樣子《1977》裡面講的東西不是騙人的,於是更多的渴望著出國的人,紛紛慷慨解囊。
銷量就此步入新臺階。
《1977》在大學生群體中引起轟動之後,逐漸擴散到其他群體,比如高校教師圈,乃至高階知識分子圈,有過出國經歷的前輩,發現這本書言之有物,寓意頗深,便在報紙上寫書評,推薦這本書,然後影響越來越大。
最後,被文化部出版局注意到了,可能是書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讓部裡的領導備受觸動,於是一紙令下,各地新華書店都向長江文藝進貨。
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向全國大專院校,推介這本書。
就這樣的,《1977》從民間走入官方的視角,而發行量越來越多。
整個八十年代,就林曉光所知,發行量在50萬冊以上的,就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的《基督山伯爵》,發行107萬冊,上滬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的《紅與黑》,和1980年版的《簡愛》,分別發行156萬冊和53萬冊,以及分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滬譯文出版社於今年出版發行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各發行88萬冊和92萬冊。
還有《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曾成為出版熱點和閱讀熱點。
當時文藝理論書也特別暢銷,如劉再復的《性格組合論》,還有“美學熱”,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和《中國思想史論》都是超級暢銷書。
不說這些,在文學領域,他這本《1977》,出版發行超100萬冊。
毫不猶豫地說,銷量方面,與以上這幾部世界名著足以爭鋒,當然文學性上肯定不如。
至於《1977》為什麼這麼火爆,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美國乃至國外的生活,寫的真實,另一個,隱藏在文字下的主旨思想,其實是各種諷刺、揭露和批判美國的陰暗面。
許多人看第一遍看不出來,很少的人看第三遍第四遍,才能發現,這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批判老美的著作。
然後引起國內一部分嚮往自由世界的人的不喜,以至於批評謾罵起這本書來。
正所謂不黑不吹,這麼一黑,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然後造成的影響更大,甚至連不關心文學的普通小市民,都知道了《1977》。
好吧,林曉光成功的惹怒了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