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臺實業廠,是嚴東明就任革委會副主任三個月後,由常建平提出來,仿照南窯大隊企業改建後的南窯實業廠,以鄉里的廠礦企業合併組建的。
雲臺實業廠要地有地,要人有人,但要錢卻沒錢。
南窯大隊幾百號人,幾十上百萬資金,雲臺公社上萬號人,卻連十萬塊也湊不出來,沒有錢,談再多也是空想,因而南窯實業廠開展得如火如荼,但云臺實業廠卻不溫不火。
嚴東明作為二把手,心裡主要記掛著南窯大隊,倒是不怎麼著急。
可這常建平不一樣,他是一把手,要為全鄉負責,不能只盯著南窯大隊,這段時間,他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平日不知道多焦慮。
對於雲臺實業廠的困境,林曉光確實有解決的辦法,不過有點不合時宜。
後世三農問題那麼突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太過分散,只能搞小農種植,但農作物價格相對比較低,種小麥等主糧甚至還維持不了一家人吃喝,種蔬菜又太過辛苦,而且價格時高時低,價錢好時還能賣點錢,不過大頭都被商販賺走了,價錢低,那就是滯銷,血本無歸。
因為地裡再也刨不出錢,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只能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打工,留下老弱婦孺留守農村。
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失,導致農村經濟幾至崩潰。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土地集中起來,開展集約型新農業。
就目前而言,對雲臺公社來說,農業頂多還能搞兩三年,等全國徹底放開,各地大搞農業時,再種地養殖,就會與廣大農民形成競爭,利潤會越來越低,所以需要儘早轉型,儘早開展工業。
以目前的技術儲備,和人力優勢,搞工業中的製造業,最合適不過。
農民變工人,解決就業,一舉兩得。
開辦工廠就要地皮,而地皮從哪來?只能從耕地上解決,但分田到戶后土地都是農民的命根子,誰會心甘情願地拿出來?
就算目前繼續搞種植養殖,要做大做強也只能開展集約型農業。
但是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在分田到戶,現在搞土地集中,弄不好就會被認為是開歷史的倒車,眼下這可是嚴重違背中央政策的。
同樣,要開展製造業,土地建廠,買賣當然是不行的,租賃倒也可行,不過最好的辦法還是以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入股,但眼下股份制改造為時尚早,不現實,只能走租賃這條路,農民手裡的土地出租出去,他們沒法種地,只能進廠當工人。
思索著,他便跟常建平和嚴東明,說了租賃土地、農民進廠的對策。
“這樣一來,開辦廠子的地皮有了,工人也有了,下來的話,南窯實業廠技術比較強,可以專門做上游產業,至於利潤比較低,又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專案,雲臺實業廠可以接手。”
“具體做什麼專案,你們可以再仔細研究,雲臺實業廠別嫌一些專案技術含量低,利潤薄,同樣的,南窯實業廠別太貪婪,把利潤比較低的,交給別人做,自己專心做技術含量高又賺錢的,大家合作一起賺錢嘛?”
常建平微微有些苦澀,即便知道雲臺實業廠差太多,不過被人這麼指出來,還是有點丟臉。
嚴東明便沒有這種感覺,他現在既是南窯實業廠的廠長,又是雲臺實業廠的副廠長,還是南窯大隊黨支部書記,更是雲臺公社革委會排名第一的副主任,多重身份加於一身,眼界開闊了,不會小氣,當下便點頭。
“確實,南窯大隊做大了,但是不一定做強了,有的時候,確實需要丟掉一些包袱,輕裝上陣。”
他看著常建平笑了:“常主任,我保證,這次回去之後,我一定做通同志們的思想工作,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南窯大隊不能敝掃自珍。”
“好,好,有你這句話,那我就放心了。”常建平頓時大喜。
誰不知道南窯實業廠現在負責流油,縣裡、市裡、省裡、部裡,各級幹部,前來調研的數不勝數,有掌舵人這句話,就算轉手10的業務,雲臺實業廠也能轉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