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上,1979年具有特殊的意義。
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一大重要標誌,就是運動中被禁錮的文化產品得到解放,這其中,為了重新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大量運動前拍攝的電影紛紛解凍。
根據中央18號檔案精神,文化電影局首先對各類影片進行復審。
這年頭,廣電是分開的,廣播有中央廣播事業局,由國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領導,宣傳業務歸中宣部領導,電影有文化電影局,由文化部直接領導。
82年,央廣局才改為廣播電視部,86年,未來的廣電總局的前身,廣播電影電視部成立。
今天他們看的片子,就屬於解凍的這一批。
比如舞臺藝術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平原游擊隊》、《上甘嶺》、《南征北戰》,故事片《創業》、《海霞》、《紅旗譜》等。
還有外國片,蘇聯電影《母親》、《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英國電影《霧都孤兒》、《百萬英鎊》,義大利電影《偷腳踏車的人》,朝鮮片《賣花姑娘》等。
也有不少片子沒有透過,比如《風從東方來》、《哥倆好》、《柳堡的故事》,《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杜鵑山》,《戰上海》、《六號門》、《白毛女》,《燎原》、《紅孩子》、《風暴》、《阿詩瑪》和《清官秘史》。
他們看的這個,是英國片《霧都孤兒》,1968年的片子,由卡羅爾·裡德執導。
該片根據查爾斯·狄更斯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孤兒奧利弗歷經學徒生涯後流浪到倫敦,又被迫成為扒手,歷盡無數辛酸後終於查明身世,收穫幸福的故事。
大概是找不到愛情片,其他的也都是打打殺殺的,時間又太短,所以安洋才挑了這個。
這部片子可不簡單,69年第2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男配、最佳男新人五項提名,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兩項獲獎。
還有同一年的第41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六項獲獎,此外還有六項提名。
其他的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就不說了。
沒有爆米花,林曉光準備買點瓜子,突然想起年廣久。
安洋搖搖頭:“別吃東西了,好好看電影。”
“行,聽你的。”林曉光笑笑。
安洋便很開心。
大概是離開同學們的視線,她膽子變大了,一直抓著他的衣角,半拉半拽,和他一起走進電影院。
這個首都寬銀幕電影院,可不一般。
它是原首都影院,1937年,由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等籌資修建而成,被稱為“新新大戲院”,1950年,周總理親自定名為“首都電影院”,郭沫若為影院親自題名,影院曾多次接待過偉人、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電影票可謂供不應求。
安洋能拿到兩張票,並不是那樣簡單容易。
林曉光對此深知肚明,也不知道說啥,隨著人潮,兩人一起步入放映廳。
37年修建的電影院,到現在有四十多年曆史,可頂級配置,今天仍然不顯落後。
周圍看電影的人不少,男男女女成雙結對的也有,沒人管這些,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交談間,便等待電影開始。
“我不知道你喜歡看什麼?霧都孤兒,希望你會喜歡。”安洋臉色微紅,低聲說道。
“我一定喜歡。”林曉光微微一笑。
他還要說話,放映廳內教堂鐘聲響起,電影開始了,廳內的觀眾們齊齊一肅,紛紛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