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確實只能當一個個體戶。
要想賺錢,還得開公司,但對外,不能這麼叫,還得叫個體戶。
再過一年,1980年8月,中央召開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會議決定,應當鼓勵和扶持城鎮個體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這是最早允許個體經濟發展的會議。
這就是中發(1980)64號檔案。
當年10月23日,在北平西北的中關村,一個曾去過美國矽谷的中科院研究員陳椿光,和幾個人在中關村一個無人問津的破倉庫裡,辦起第一個民營科技機構,當時還沒有民營科技企業這一說法。
於是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誕生了。
這個以學會名義舉辦的服務部,後來,成就了中關村,成就了北平的民營科技企業,成就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中關村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在1979年,林曉光暫時不能堂堂正正的打出公司的招牌,只能以個體戶的名義進行。
但個體戶有一個缺點,老闆是老闆,員工是員工,不能做大做強,人數超過八個人,就危險了,前有“魚塘風波”陳志雄,後有“傻子瓜子”年廣久。
他不敢以身執法。
但也沒辦法,個體戶侷限性太強,要想做大做強,必須開公司。
公司和個體戶的區別,就在於團體和個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將來一旦遇到什麼事,,他是完全責任人,首當其衝。
開股份制公司就不一樣了,大家都承擔職責,遇到什麼事,股東一起扛。
林曉光要扛,郭紅兵這個大院子弟也不例外。
拿了股份和錢,就不能坐視不理,作為利益共同體,大家在執法機構面前是一樣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出了事,你也落不了好。
林曉光沒想過吃獨食,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錢的,他要把更多的人拉下水,組成利益共同體。
很可惜,這三個小子,拿不出錢來。
不過他也不是沒辦法。
林曉光笑笑,看向三人:“你們真不要股份?”
三人齊刷刷搖頭。
“北平有數百所學校,八百多萬人口,數十萬小學生,男女對半分,也有近五十萬男生,五個人裡面有一個人花一毛錢買咱們的畫片,就有十萬人,就是一萬塊。”
林曉光笑道:“一萬塊,你們真不動心?”
三人具是眼前一亮,說不動心是假的,可他們有自知之明,憑什麼拿這一萬塊?
“一萬塊,能買五六十輛腳踏車,二十五臺電視機,拴一臺電話,北平烤鴨吃一年,老莫吃半年,想想,帶一個妹子天天吃西餐,你們真不動心?”林曉光繼續引誘。
幾人吞了下口水,郭紅兵也有些眼熱。
還是蔣學武按捺不住,說道:“可沒這道理啊?就算我們動心,這錢也是小光哥你拿大頭啊。”
“對啊,小光哥你拿大頭,我們拿一點點,去老莫搓一頓,就可以了。”
林曉光笑了。
他擺擺手:“你們不要股份的話,一個月,工資最多50,天天干活,沒有休息,你們願意?”
這下,郭紅兵便有些遲疑。
他在一線幹了幾天,跑了不少學校,這活雖然不累,但要天天去外面跑,費盡口舌說,教小孩子們怎麼玩,看到老師過來還得跑,看到公安也得溜,不累也不輕鬆。
“可是我們沒錢入股啊。”
“咱們都是朋友,就當我送你們的,每個人20,怎麼樣?”林曉光一臉微笑看著三人。
郭紅兵便算開了,塊乘以20,那就是2000。
頓時,他就被嚇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