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中關村後,林曉光便聯絡嚴東明和林伯原。
往常他都是寫信,這事比較急,不得不拍電報,再說電報也不貴,一個字兩毛錢。
他不差那個錢,電話都用得起,可家裡沒電話,也就只能拍電報。
自從買了四合院,又租了中關村的房子後,他很少再回《青年文摘》編委會那間教室。
清華文學社編輯部的工作,基本上交給78級學弟,薛文斌的弟弟薛文強,編委會也是,大事有趙子瑜,小事有蔣學文、江橋、尚雪梅,不用他擔心。
離開編委會那個公共場所,沒有人監督,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他便追求起生活的享受來。
正好三人說行動不便,他就帶著幾人去了趟僑匯商店,買了幾樣東西,三輛腳踏車,一臺電視機,又花了近一千塊,以及若干僑匯券。
到現在,他手裡的錢,已經不足5000,要省著點花了。
26號這天,下午他下了課,來到中關村基地,看他們發展的情況,一邊開啟電視機,觀看新聞聯播。
“哥,今天我手下幾個人去了十來所學校,他們跟我反映,想買的人挺多,可一聽到一張要1毛,掏錢買的人,可就少了許多。”郭紅兵憂心忡忡,他覺得一張一毛有點小貴。
林曉光想了想,說道:“一張有36個畫片,是有點多,那這樣吧,拿剪刀裁開賣。”
“一條六個,賣兩分,兩條十二個,四分,三條嘛,賣五分,四條七分,五條九分,六條一毛,行吧?”
“這樣也行。”郭紅兵點點頭。
肖坤忍不住開口:“能一張五分嗎?一毛錢村裡的孩子掏不起啊。”
“公交車車票都一毛了,咱們定一張一毛,差不多。”
林曉光便講道理,他拿出筆和紙,邊寫邊說:“我們現在是拓展市場階段,印刷機產量比較低,要保證高利潤,價格就必須定的高一點。”
“比如,假設我們定價一張1毛的時候,有一百個人買畫片,銷售額就是十塊錢,定價一張5分的時候,有兩百個人買畫片,銷售額也是十塊錢,但前者浪費的物料和人工成本少,利潤率最大。”
“明白嗎?”
肖坤腦子機靈,只念到初中,但第一時間懂了。
至於郭紅兵,高中畢業,也慢慢想通了。
蔣學武腦子笨一點,書讀到半路就扔下了,沒想通,但跟著點頭。
林曉光繼續說:“關於定價和利潤有個函式關係,一般而言,會有一個函式最高值,對應的,有一個定價,這是它們的函式影象。”
他畫了一個只有第一象限的座標軸,然後再畫一個開口向下的二次函式影象,在最高峰值旁寫一個,n)。<是利潤最高時的定價,我剛才說的1毛和5分,5分的利潤點在左邊的影象上,1毛的利潤點,在右邊的影象上,但1毛的利潤點,要比5分要高,看影象,一目瞭然。”
三人便恍然大悟。
這時,肖坤便問:“那利潤最高點的定價,是多少?”
林曉光搖頭:“這就要嚴密的計算了,現在拿到的資料非常少,我也計算不出來。”
郭紅兵說起另一件事:“我已經找了六個人,這幾天跑了三十多所學校,能不能再多找些人?六個人根本不夠啊。”
蔣學武也跟著附和:“是啊,人根本不夠。”
林曉光說道:“我讓你們找六個人,這是讓你們直接領導的1級下線,這六個人,你可以讓他們每個人再發展六個下線,讓這36個人拓展業務,6個人管理現有的市場,就行了。”
聽完,郭小兵一下就明白了,問道:“那麼下一步,就是讓這36個人,繼續找下線?”
“聰明!”
蔣學武又問:“為什麼非得是六個人?七個人八個人不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