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林曉光他們搞《青年文摘》,印刷是借用學校的機器。
現在不行,他想自己印一些東西,不能再找學校的了。
幾天前,他就託人,四處詢問,哪裡有不用的舊印刷機,現在終於有訊息了,至於為什麼不要新的,新的豈是隨便就能搞到的,舊的能買到,新的花錢都買不到。
郭紅兵是沈一舟的小弟,四合院就是他幫忙找的,現在被後者叫過來,供林曉光使喚,所以訊息也是他來彙報。
“哪的?”
“興華印刷廠的,用了沒幾年,老出故障,修修補補不見好,後來技術更新,就不用了。”郭紅兵說道。
“油印還是鉛印?凸版印刷還是平版膠印?”
郭紅兵一臉茫然,撓撓頭:“小光哥,這些我都不懂啊,要不我把人找來,你問他?”
“行,改天你叫過來,四合院碰頭。”
印刷機的事先放一邊,林曉光看向林曉芸:“姐,你們班那個肖均,就是肖家村的吧?”
“對啊,怎麼啦?”
肖家村,就在圓明園北邊,清河對面,未來的五環外。
如今動物園以外都是郊區,比動物園更荒涼的圓明園這塊,周圍除了大學之外,還有不少農村,肖家村就是其中之一。
肖均,就是他們認識的人大學生,一同去找北師大招生辦問事情的十多人之一。
“沒事……”林曉光搖頭輕笑:“改天找他聊聊。”
林曉芸正要開口,他又接著問:“姐,說說調研的情況唄?”
提起這個,她頓時將剛剛準備問的事拋之腦後,說道:“去年肖家大隊2隊進行年終收入決算,每個勞動力日值8分錢,超過一半的農戶要‘倒找’。”
林曉光臉色徒然嚴峻起來。
倒找,就是社員一年勞動365天,所積累的工分,折算成工錢,還買不回全年要吃的基本口糧,只好倒欠生產隊的錢。
放在農村,因為種地,一年到頭還有糧食吃,雖然是借的大隊集體的。
但這要是放在工廠,工人們辛苦一年,生產的工業產品工廠沒賣出去,即便核算完工資,也沒有錢發下來,賬目上的數字又不能頂錢用,就算工廠發了糧票,沒有錢也買不到糧食。
沒有糧食,不言而喻。
“2隊是大隊的老大難,情況最差,生產隊90多個勞動力,卻有隊長、副隊長、隊委、組長、副組長、會計、出納、記工員,等30多個人不幹活,再加上4個放水員,9個使牛匠,全天候下地幹活的人,也就40來人,不是一般的偷工耍滑。”林曉芸嘆口氣。
林曉光沉默了。
林曉芸繼續說:“今年小學學費是3塊一學期,中學是6塊一學期,隨便一個家裡,都有兩個上學的孩子,差不多一年就是18塊,2隊的家庭根本掏不出錢,都不讓孩子去唸書了。”
“或許,可以試試發展集體工業。”林曉光突然開口。
為什麼農村生產體制改革,只出現在西川和江淮,而不是其他地區,包括北平,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林曉光膽子再大,也不敢找人在天子腳下弄這事。
所以,那就只有別的路子,比如華西村的集體工業,眼下就有一個好機會,正是他最近才開始著手做的專案。
林曉芸有些訝異,搖搖頭:“工業不要前期投入嗎?他們哪有錢?”
有心人,總能想到辦法,就像那誰說的,錢就像女人的那啥,擠擠總會有的,林曉光淡淡說道:“以前農業學大寨,後來工業學華西,華西村怎麼發展起來的?當年人家手裡有錢?”
華西村有萬般問題,那是因為發展瓶頸到了,沒有跟上時代走錯了路子。
在92南巡前,它實實在在是一個榜樣,改革開放後的鄉鎮企業,學的就是華西村發展工業,不過鄉鎮企業後來摘掉了集體企業的帽子,變成了私人的,私人企業不會倒閉嗎?倒閉的多了去了,然而媒體都盯著華西村罷了。
林曉芸聽罷,也不知道說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