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文學社歷史比較早,前身是小說研究社,於1920年,由清華1923屆學生梁實秋、顧毓琇和吳文藻成立。
後來在聞一多的建議下,社團更名為清華文學社,彼時1921年,正式成員包括聞一多、余上沅、朱湘、吳景超、孫大雨、謝文炳、顧一樵、饒孟侃、楊世恩等人。
社員在《清華週刊》及其《文藝增刊》發表文章,出版有清華文學社叢書,並邀請徐志摩、周作人前往演講。
可惜,等聞一多和梁實秋先後赴美,主要骨幹一走,清華文學社聲勢大跌。
等到1952年全國院校調整,清華從一個綜合性大學,變為理工科學校,清華文學社無形解體。
到現在,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清華設立的文科專業依然少得可憐,只有人文系、社會系、美術系等不多幾個文科院系,但好歹有了一點文科的種子,清華文學社也算有一點生氣。
就拿林曉光他們英語班來說,只要是愛好文學的人,差不多都加入這個社團。
不說別人,就班上的幾個班幹部,趙子瑜、白楊、顧敏,都加入清華文學社,而且還是社團骨幹成員。
她們找林曉光約稿,怎料他提出換一個期刊名,一時有些發愣。
“怎麼,這個名字不好嗎?”
“好是很好,但是?”白楊支支吾吾。
她總不能說,這個名字是社長定的,你一個都沒加入社團的人,哪裡有權利修改?
顧敏比較機靈,她看林曉光對約稿沒有拒絕,便引開話題:“小光,你先把稿子寫出來,期刊名字的事,後面可以再商量。”
“嗯,這話說得有點意思。”林曉光點點頭。
見他很是贊同,顧敏頓時大喜:“那就說定了,你一份稿子,到時我過來拿。”
“等一下,還沒完呢。”
“啊?”
“我這一次,可以看在同學的面子上,支援你們,不過你們總得拿出點實力來,證明你們清華文學社的實力,不然光靠這些友情支援,你們的社刊絕對不能做大做強,友情一直被這樣利用消耗,總有一天,就沒人給你投稿了。”林曉光雙頭一攤,聳聳肩。
“這怎麼能是利用消耗呢?都是為學校的榮譽,難道你就不能為學校奉獻嗎?”白楊有些恨鐵不成鋼。
“我可以無私奉獻一次,但不是無數次,沒有底線。”
“林曉光,你太自私了。”
“好了好了。”顧敏見情況有些不對,果斷拉著白楊離開,臨走前對他說:“你放心,我們一定能做好,不會讓你失望,你的稿子我拿定了。”
回去之後,白楊便添油加醋,給幾位社團主要幹部說了這事。
編輯部部長趙子瑜低頭沉思,一言不發。
倒是組織部部長周承輝,瞥一眼趙子瑜,旋即冷笑一聲:“死了他張屠夫,不吃帶毛豬,我還不信了,偌大一個清華校園,偌大一個清華文學社,沒有一個文筆比他好的?”
旁邊宣傳部部長朱建軍踢他一腳。
頓時,周承輝猛然醒悟,暗道壞了,抬頭看去,果然見社長祁明遠臉色發黑。
幾天之後,林曉光沒見顧敏過來要稿子,暗想這事應該黃了,卻在清華教職工家屬院傅老師房間,看到北大五四文學社主辦的期刊,《未名湖》新發布的一期。
全國文聯這次會議影響力足夠大,波及範圍之廣,而北大中文系貫徹落實雙百方針,速度之快讓人咂舌,不愧是中國大學祖庭,不愧是兩千萬青年中最優秀的文藝青年,文學創作的精神讓人頂禮膜拜。
再說《未名湖》。
期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學校主辦的叫校刊,社團主辦的,當然叫社刊,《未名湖》就是北大五四文學社的社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