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光年輕時有個壞脾氣,每到出遠門,比如上大學,心情總會變得很差,忍不住會發脾氣。
後來懂事以後,等參加工作,不曾出遠門,也就不會了。
直到有一天,兒子去南方讀書,也這樣對他發脾氣時,他忽然明白,那究竟是為什麼。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
在外面,每個人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無一例外,都在為生活打拼,而一回到家,全都卸下,什麼都不需要擔心,因為有父母在,他們不需要承擔任何東西,只要扮演好兒女的身份,就可以了。
為什麼發脾氣,為什麼心情不好,因為不想離開家,不想離開父母啊。
所以才有那句話,父母在,不遠遊。
但還有後半句,遊必有方。
古時候沒有火車飛機,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比如長安到江南,需要很長很長時間,而科舉考試一般三年一次,士子出門遊學赴考,好幾年才能回家。
那時候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多人埋頭苦讀,才有那句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人若是不能學有所成,臨到頭來,一輩子還是會在家鄉終老,能走出鄉關,走出縣城,在全國首都站穩腳跟,那才叫成功。
重生而來,林曉光就沒想過活著回去,他一定要變成當初討厭的樣子。
1978年,3月9日,長安火車站,站前廣場熙熙攘攘,成為綠色的海洋,四面八方的青年聚集,他們將在此坐上火車,奔赴全國各大城市,開始全新的生活。
此刻,林曉光心情澎湃,突然朝天做出v字勝利手勢,心裡默喊著:“北平,veni!vidi!vici!”
之後,和趙子瑜一家五口相遇。
趙父一身中山裝,外面還穿著大衣,看氣質,分明就是個幹部,長安市的幹部,不過林曉光不認識,前世今生都不認識,他不認識,林爸大伯小舅也不認識。
一見面,大人們沒說話,楊藍怕生,林曉光只好開口問好,甜甜地叫趙父趙母叔叔阿姨。
其實按照年齡來說,這二位和大伯差不多,應該叫伯父伯母,不過伯父伯母這個稱呼,聽起來像女婿初次上門,他只好改口。
有他做潤滑劑,兩家人才以此為契機,開始互相寒暄。
今天看到林曉光,趙子瑜有些得意,偷偷給他眨眼,然後扭頭和林曉芸竊竊私語,再看一眼他,回過頭偷笑不已。
林曉光覺得奇怪,若是換以往,他絕對直接上前,可現在趙父趙母在旁邊,他還真不敢當著他們的面,對趙子瑜做什麼。
終於,他忍不住,問楊藍:“趙子瑜怎麼在這?她不會也考到北平了吧?也是今天坐車?”
楊藍對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下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
林曉光頓時大吃一驚。
原來,趙子瑜也考上清華,還是人文系,還是英語專業,跟他一模一樣。
這次,不僅她去北平,她爸媽哥哥弟弟,全家都要送她去上學,順便在首都玩一下。
大概是湊巧碰一塊了吧,趙子瑜自告奮勇,給好朋友林曉芸幫忙,叫她爸幫忙出具介紹信。
老頭子雖然是老八路,但實在沒多大權力,搞不到需要硬關係才能拿到的介紹信,他不行,林伯平和林仲平更不行。
拿到介紹信後,才有這六張軟臥票。
但既然有軟臥,誰還會睡硬臥啊,可不能苦了這三個孫子孫女,老頭子也就沒拒絕,欠人情就欠人情吧,以後再還,先把這事應付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