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於衛從小膽子就很大。
過了一會兒,阿姨見房間內一點沒動靜,開始擔心恰來。想到每個孩子被關進黑房子都會哭,怎麼這個孩子沒有一點聲音?於是將房間門開啟,見於衛低著頭靠著牆一聲不吭地站著。阿姨懸著的心隨即放下了。
“知道錯了沒有?”阿姨嚴厲地問著於衛,於衛沒有支聲,低著頭玩弄著自己的衣角。老師見這個孩子性格倔強,便數落了一頓,然後讓於衛歸位。
於衛的心裡很是不服氣,認為自己並沒有錯,而是那兩個孩子的錯。
自從那兩個找事的孩子,吃了虧以後對於衛畢恭畢敬,還主動找於衛說話。
於衛從他們的言語中知道他們是班裡的“二王子”與“三王子”。
那“大王子”呢?於衛這樣想。
過了幾天,那班裡的“大王子”回來,於衛見到是一個人高馬大的胖子,足足比自己高出一頭。
於衛想還是不惹的好,當個被他們自封的“二王子”,還是很不錯的。
邊疆軍區的司令部託兒所,在當時的邊城來說,是數一數二的託兒所。在當時那種條件下,管理、夥食算是極好的。
平常的管理都有阿姨管理,這些阿姨基本都是軍區的幹部家屬,被軍區徵為軍工,管理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睡。
還有就是上課,上課的老師是專門培訓過的,現在說來就是幼兒教師了。
課程有識字、識數、音樂和課外活動。因為是司令部託兒所,所以對孩子們的身體鍛煉要求嚴格。孩子們看上去個個生龍活虎、活潑可愛。
在春季舉行的邊疆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綜合運動會上,於衛經過鍛煉,還獲得了五十米障礙賽的第一名,可為班上爭了光。
經過一年的託兒所,於衛就該上學了。
一九七四年的九月於衛開始步入學校,開始了正式的受教育階段。
小學在離家不遠的邊疆黨校院內,叫“抗大小學”,為什麼這樣叫?於衛一直不明白,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抗大小學”是“抗日大學小學”的簡稱。而抗日大學的名稱則來自抗戰時期的延安。
由於當時響應黨的號召,一家都是四五個孩子,有的甚至七八個孩子。孩子多了,就要成立新的學校。
為了儲存紅色本質,後來新成立的小學有的便稱為抗大小學。
而孩子們小時候不懂,總笑話抗大小學的孩子,以為抗大就是“康大”,就是說的後腦勺大,就是“後挖勺”的意思。
那時的孩子,小時候以把頭睡平為榮,誰的後腦勺大,就會笑話誰。大多孩子都是“鏟鏟頭”。
那時以“鏟鏟頭”為榮,實際上不科學的,據現在科學研究,嬰兒時期讓孩子睡頭,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智力發育。
班上的學生,有些是於衛一個院裡的,大多是周邊外單位的,剛上學的前幾天,就是規整學姿,然後背語錄和詩詞。孩子們都不認字,老師帶著讀,讀熟了再背。
每個同學剛入學都熟背了有七八條語錄,七八首詩詞,到大了以後都還記得。主要課程是語文、算術、音樂、體育和實踐課。
其他的課都明白,就是這個實踐課是要說明一下的:實踐課就是老師帶著我們參觀工廠、學校以加深我們對勞動者的尊敬。
一年級的暑假,一天晚上都已熟睡,天快亮的時候,大通道的一邊突然放生火災,消防車來了好幾輛,將火勢控制最後撲滅。
慶幸的是大火沒有波及到東面於衛家這一塊,而西面的幾家基本被燒毀。看見有小夥伴的家被燒毀,一家人在堆著收拾出來的東西的空地上,無奈的眼神看著消防車救火。
好在發現及時沒有人員傷亡。
原因查明,是一家人的電熨鬥沒有拔掉,而引起的火災。大通道的房子前面說過是蘇聯式的,大多是土木建築,一旦著起火來蔓延得很快。
於衛似乎在記憶裡,模糊地記得前一天好像還跟著爸爸去了這家人家。也說不定是自己異想呢?
於衛一上二年級,家就搬到了邊城軍區大院裡面,軍區在辦公樓後蓋了很多棟家屬樓。
由於大通道著火,雖然他們住的這半邊還好,但整體要拆遷,父親也分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住了樓房,面積就比以前的小了許多。
在樓的前面還給了一間小房子,是小平房,家家戶戶的雜物就放在裡面。
三層樓的房子一梯四戶,每家的廚房衛生間在過道。只要做飯,住在一層樓的各家都知道做什麼。
二年級上學期,剛搬到新房子,於衛與姐姐轉學到了十八中學,姐姐上初中二年級,於衛在十八中學附小。
十八中學是一個有紅色歷史的學校,曾是延安的幹部子弟學校,後來變成了賀龍子弟學校,再後來王震將軍率領部隊進軍邊疆,將學校隨大軍帶到這裡,命名“八一中學”。
從學校的展示顯示,總理與賀龍元帥都到學校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