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可澤拔掉了對岸清軍的墩堡,將一百多名旗兵全部殺光,然後拿出火箭射上天空,對岸的謝遷看見訊號,隨即安排大軍開始渡河。
船隻先將繩索拖到對岸,士卒們砍伐樹木,到天亮時,一座浮橋已經出現在鴨綠江上。
三萬大軍列隊出營,每個士卒除了手持兵器之外,後背都揹著一卷毛毯和二十多斤糧食,向前挺進。
這一路向沈陽進發,沿途都沒有補給,全靠士卒和車輛自己攜帶糧食。
王彥之所以要將清軍留在關內,就是因為關外地廣人稀,山林遍佈,十多萬滿人散佈在關外的森林和大山之中,明軍找都找不到,而他們卻可以忽然聚集在一起襲擊明朝的據點,明軍圍剿起來成本太高。
三萬多大軍,很快就過了鴨綠江,後面則是大片推著獨輪車的朝鮮民夫。
朝鮮缺少大型牲畜,運送軍糧便只有靠人力去推,大部分的糧食,都在運送途中被吃掉。
謝遷和夏完淳騎馬站在西岸,三萬大軍,頭戴單纓碟盔的是明軍,頭盔上有個小魚叉的則是朝鮮軍,大軍浩浩蕩蕩的向東挺進。
這時謝遷叫來丁可澤,吩咐幾句,一支兩千多人的精銳明軍,便在向導的帶領下與大隊分離,往新賓堡的方向而去。
明清於關外拉鋸時,明朝的策略是憑城用炮,靠一座座雄城,堡壘聯防,來防禦清軍,而清軍則每攻一城必然對城池進行毀壞。
大淩河城就是幾毀幾建,關外的其它城池,也多被清軍毀壞。
清軍這麼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戰略上,處於進攻的位置,再加上他們人口少,主要集中在沈陽,不需要那些城池,留下來反而會讓明軍再次佔去,他們來年又要攻打,所以索性毀掉。
目前清軍在關外儲存完好的城池並不多,只有沈陽因為是滿清的“盛京”,所以城池最為完整,還得到了加固。
眼下滿清的兵力不足,關外只有三千多旗兵,由固山額真河洛會鎮守。
當然除了旗兵之外,沈陽附近的包衣、旗奴,還有滿人的老弱婦孺,都可以拿起兵器作戰。
同入關的滿人相比,留在關外的滿人,還沒有完全腐化,即便是婦人,也是能夠開弓的。
“盛京”是滿人的都城,關外的人口大多集中於此,城內有一萬多滿人老弱,還有三萬多包衣和眷屬。
城外的田莊裡,則分佈著近四十萬遼民,幾乎全是旗奴,是被壓迫的物件。
因為滿人的主力入關,沈陽內的消耗大大減少,所以關外的滿人由這四十多萬遼民供養,尚可自給自足,不太需要關內接濟。
當然這些年清廷的情況越來越差,幾乎已經沒有給關外提供什麼給養。
這種情況,直到姜襄叛亂開始,才出現變化。雖說關內物資緊張,可是清廷還是不時有物資運送過來,城池也被勒令再次加固。
除了官方運送的物資外,北京城內不少滿人貴族,也往關外轉移了不少財産。
河洛會知道,這是攝政王在給大清準備後路。他不感怠慢,下令加固了城池,同時在城內修建大大小小數十座倉庫,儲藏了大量的糧食軍資。
這些物資關繫到滿人回到關外之後能否立足,河洛會十分謹慎,但隨著多爾袞兵敗,大清面臨的局勢嚴重惡化,他發現即便是“盛京”也不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