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臨當然不會承認。
廢話這個風口浪尖他要是承認了肯定會有一堆的網友‘支援’沈臨,認為他如果拍攝這部電影,肯定比張一謀要出彩。
媽蛋,《長城》的拍攝嚴格遵守最正宗的好萊塢拍攝流程,導演只是無數工種當中的一種,已經被限制的死死的,就好像一篇已經命題的八股文一樣,換了誰也不敢保證會比張一謀寫得更好!
簡而言之,換了誰當導演都一個鳥樣。
除非導演願意像之前沈臨拍攝《星際穿越》時提供一般的拍攝資金,否則,製片方不可能給你討價還價的餘地。
“那沈導,您覺得《長城》的票房會有多少呢?”
“…這個,很難確定,畢竟現在是賀歲檔,上映的電影太多了,保不齊會有沒事黑馬之類的電影上線…”
……
這邊廂沈臨拜託了記者的採訪,對待《長城》的態度很讓那位採訪的記者失望。
他原本會以為沈臨會各種吐槽、開噴《長城》的,沒想到沈臨的表現居然很紳士!
這尼瑪讓他怎麼寫新聞通稿?
畢竟《長城》上映後之後,各位影評人徹底嗨了。
終於可以好好譏諷一下目前為止全中國最好的電影導演了!
於是,充斥在網上的影評全都是‘《長城》就是一部崩壞的電影’、‘黔驢技窮的張一謀也就到此為止了!’、‘不是什麼片子都能叫《長城》’,這還只是針對電影本身,甚至還有‘張一謀已死’這類明顯帶著主觀臆想的言論。
盡管《長城》上映首週末,國內票房報收4億,跟預計表現沒有出現太大的偏差。
票房跌幅穩健,但日趨滑落的口碑勢必會影響到《長城》的後續票房表現力!
事實也的確如此,首周票房出爐,《長城》票房報收6億,而且票房在一眾影評人的渲染下變得愈發岌岌可危,幾乎呈斷崖式下跌!
有評論表示,從《英雄》開始,每逢張一謀推出新片,都會得到評論界兩極分化的評價,此次的《長城》也沒能倖免。
很多媒體集中表示:“批評張一謀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而這種批評有時只是為了表明姿態。”
還有媒體人表示,“為什麼我們不能給勇敢的導演一些鼓勵和寬容呢?”
《光明日報》發表的文章中寫道,“《長城》對於中國電影的産業升級、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中國文化的海外輸出,都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張一謀的電影一直在努力向世界觀眾展示中國文化,這樣的視野是進入全球市場競爭階段的中國電影所需要的。”
官媒蓋棺定論,當然,肯定是因為張一謀的地位還有中影的公關,估摸著景天的神秘背景也起到了部分作用。
再加上某些影評人真的就是刻意裝逼,說什麼‘張一謀已死’,舉了一堆的例子,從張一謀早期的現實主義劇情片對比現如今的《長城》。
樂事方面也添了把柴,直接發布了一張警告函,要求該影評人刪除微博、置頂道歉,否則將追求法律責任。
很多五毛紛紛把這件事推舉到了國家程度:“好萊塢電影大肆在中國撈金,影評人一致對國外電影叫好,中國人自己導演的一部魔幻電影處女秀就惡語相加。崇洋媚外的那些人,自己心裡極度自卑,就見不得中國人好,見不得中國自己強大起來!”
更有一堆的通稿幫助《長城》洗地,‘影評人不應刻意唱《長城》反調’或者‘抽樣調查好評高達84觀眾“不再信豆瓣”聖誕再約《長城》’
甚至連一向不怎麼喜歡對媒體表態的張一謀也親自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