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你等會眼睛不要眨,只管拉住阿姨的手,跟著她往前走就行了,知道了嗎?”
“好…”
這段戲只要小朋友給力了,一遍就能過!
至於臉上的表情什麼的,可以透過化妝解決。
唱的歌,也能後期配音。
“有情況?”
“對面的隧道有兩人接近中,目測是婦女和兒童。”
“確認是否感染!”
“…肉眼無法辨別,請求決斷。”
“…射殺…”
“咦,你聽到什麼了嗎?”
“歌聲,這兩人…生存者接近中…”
然後一群埋伏在這兩士兵背後的人沖了過去…
看著監視器傳出來的內容,沈臨點了點頭,為了讓劇情更加合理化,以上這段對話其實是泰語,畢竟是《曼谷行》,如果所有演員都說中文,就太假了。
“卡!”
沈臨喊了停,就在所有人鬆口氣的時候,他又說道,“所有戲份結束了,我宣佈《曼谷行》殺青了!”
劇組也沒有什麼過多的慶祝,所有人一起行動,把佈置好的場景、道具還原。
“大家辛苦了,晚上麗晶酒店,我已經訂好了大客廳,所有人,都要去啊!”
殺青酒席,雖然很多劇組早就不做這種事了,畢竟演員們大都分批殺青,但這是沈臨拍戲的規矩。
從《失戀33天》延續到現在。
實際上,沈臨劇組大部分人都是從他第一部電影留在了現在,固定班底。
……
關於最後一段劇情,沈臨其實也有想過幹脆讓男主不要死,但是邏輯行不通。
不符合因果迴圈的理念,也不符合劇情。
男主要是不死,小女孩就不會唱歌,她不唱歌,士兵就不能判斷對方是不是人類,還是會開槍。
其實,如果想要真實的揭露人性,幹脆就讓士兵開槍。
挺過了喪屍的圍堵、追殺,然後死在了人類的手上,聽起來不錯,挺震撼。
原版的很多觀眾覺得,《釜山行》如果想成為經典,應該把最後的結局改為士兵槍殺孕婦和女孩,壞人最終活到…
但大部分觀眾不會接受這樣的結尾。
就算知道這樣處理起來會更有戲劇沖突性,但是不行。
士兵沒有扣下扳機是因為小孩在唱歌,但沈臨真正要想給觀眾的是希望。
當揭露那些滲人的黑暗後,你也要秉持刺破深夜的燭火!
這樣的電影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沈臨拍電影不是為了藝術,他的電影是拍個大眾看的,所以,他不可能因為某些人性之類的準則而放大邪惡的部分。
1.3億的成本雖然不多,但也不小,不可能真的像沈臨宣傳的那樣《曼谷行》只是一部實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