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開始流行一種叫什麼‘匠人精神’的話題。
可能是整個時代給人一種浮躁的感覺吧,所以,我們渴望匠人精神的傳承。
方厲在下跪的時候,說的很清楚‘《百鳥朝鳳》並不是我投資的電影,它是吳天鳴導演的作品,我沒指望這部電影賺錢,只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這部電影…’
然後,第四代導演吳天鳴火了,因為他就是中國最後幾位堅持以匠人精神拍電影的導演!
再然後,朋友圈各種傳播,《百鳥朝鳳》也跟著火了。
一句話總結:‘方厲這一跪,直接把《百鳥朝鳳》從三百萬票房跪倒了八千萬!’
於是,輿論瞬間就變了,有很多人說,方厲這一跪絕對是一種營銷手段!
好吧,就當他是吧!
……
“你放心吧,我暫時不會拍那種小眾題材的電影!”
沈臨翻了翻有關‘方厲下跪事件’的新聞通稿,頭也不會的沖方健豪說了一句。
“…你覺得《百鳥朝鳳》的票房不佳主要是因為電影本身的問題?”
方健豪有點不太明白沈臨的意思。
“難道不是嗎?我雖然很佩服吳天鳴老師還有謝晉導演他們那代人對於電影的堅持,可時代在變化,電影更應該要面向大眾…算了,不聊這些了!”
對於那幫有堅持的電影人,沈臨既佩服又鄙視,佩服他們對於電影一直以來最純真的熱情,鄙視的是這幫人不知變通!
就拿《百鳥朝鳳》舉例,吳天鳴導演透過這部電影反映了嗩吶文化的傳承困境,首先電影的著力點就很有問題,嗩吶文化,本身就只是流傳在黃土高原的一種文化形勢,你非要拍成電影想要在全國上映,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是因為《武林外傳》的燕小六,誰特麼知道嗩吶是什麼?
而且,關注傳統文化的電影也不是吳天鳴獨創,《百鳥朝鳳》之於嗩吶,《一個人的皮影戲》之於皮影戲。
但《一個人的皮影戲》票房多少?
呵呵,無從查證,可靠訊息是,《一個人的皮影戲》沒有電影公司願意發行!
憑什麼要求院線給排片呢?
“哎!文藝片的水真是太深了,我現在都有點後悔了!你想想《百鳥朝鳳》成本一千萬啊!咱要是原價收購,一百個我也禁不住這麼折騰!”
沈臨轉移話題,從方厲轉移到了文藝片方面。
“所以,我們要設立一個購買基準,你別以為文藝片的成本都很低,《肖生克的救贖》耗資接近1億美金呢!”
方健豪隨便舉了個例子就讓沈臨嚇了一跳。
“…希望那幫導演不要那麼不要臉,還有太爛的電影咱們也不能要!”
“我覺得咱們是不是應該成立一個專業的影評網站,由看過電影的普通觀眾打分…”
“那跟豆瓣有什麼區別?”
“那你說怎麼辦?”
“…前期我們自己先辛苦一下,等到明年,這個專案成熟了,再商量怎麼引入評選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