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經提及,每一部致力於頒獎季有所收獲的電影,都會在感恩節前後公映。
這是北美電影業經過這麼些年發展已經形成的共識。
所謂頒獎季就是為了鼓勵那些票房不是很理想,但電影品質很高的型別片。
中國電影對比北美,最缺乏的環節應該就是頒獎季了!
很多有良心的電影人拍出好的電影,卻沒法得到市場的認可,長此以往,誰尼瑪會嘗試拍攝型別片?
2016年,整個中國電影行業跌入谷底,不止大陸地區,包括港臺兩地,全年稱得上佳作的電影很少。
大部分充斥在院線的電影除了青春片,就是都市愛情片或者一些很低俗的喜劇,對了,還有郭小四的《爵跡》
‘小鮮肉’從一個中性詞變成了貶義詞,很多觀眾只要看到電影主演有某小鮮肉,下意識就會認定這是一部爛片!
但,這些電影虧本了嗎?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們,沒有虧本,甚至還有得賺,除了極少數例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那種扯淡到極致的電影,大部分電影是有賺頭的!
但這些賺錢電影泛濫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到的卻是一些無人問津的好電影。
如果有一個規範化的頒獎季,肯定會有更多的電影人願意做真正意義上的電影。
《卡羅爾》這樣的電影,即使是北美這麼成熟的市場,比爾多蘿西也很清楚,想要讓它斬獲高票房,除了口碑擴散的方式外,沒有任何的好辦法。
所以,他就這麼做了。
首周點映僅僅只有五十家,單周票房累計62萬美元,看起來不是很多,但單館票房爆棚,直接達到了5萬美元!
事實上,從《卡羅爾》斬獲戛納金棕櫚之後,北美的一幫影評人就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好好點評這部同性題材的電影。
本來嘛,gbt是現在最主流的價值觀,這種型別片的影評肯定能獲得更多的關注。
尤其它的導演沈臨,還是前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得者。
所有人心知肚明,《卡羅爾》的最終目標肯定是小金人!
“由晶瑩剔透,被抑制住的淚水製成,幾乎全部以透過窗戶、梳妝鏡以及虛掩的門的鏡頭組成,《卡羅爾》是一個從涓涓細流演變為洪水的愛情故事,最終會沖破你的心靈堤岸!一部至美,無暇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精妙之處在於,在剋制與爆發間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所有人都凝神屏息的站在這個平衡點上,以小格局來放大人類與人類之間最最普通的情感。同的掙紮與抗爭被弱化,最濃烈的筆墨都獻給情感的搖擺。但更為重要的是,此片是一個感人肺腑、細細流淌又韻味無窮的好故事。”
“《卡羅爾》中的愛情自然、坦蕩,導演一點都沒有煽情,靜靜地用心和眼、口和耳的交流打動觀眾的心絃,用精緻考究的佈景營造出五十年代的氛圍。沒有說教,沒有主觀情緒地引導,整個觀影過程就像在聆聽優雅含蓄的行板。在這個愛情故事之下,能感受到時代潮流的暗湧。”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這些老資歷的經理人,他們就是有辦法找到喜歡某種特等型別電影的大牌影評人。
在北美,雖說影評人的地位日趨下降,但大牌影評人依舊可以左右一部電影的口碑,尤其是在致力沖擊頒獎季的時候!
如果僅僅是媒體和影評人好評也就算了,但影片的影迷口碑同樣不俗。
很自然的,點映之後,試金石方面迅速與北美院線聯盟就此達成了協議,公映的院線達到了1200家,《卡羅爾》單周北美票房報收890萬美元,佔據當周票房排行榜第四位;
第三週,公映開畫的院線達到了1800家,單周票房達到1231萬美元!
與此同時,影片口碑徹底打了出去。
……
下了飛機,沈臨牽著趙莉穎快速移動到了機場外的租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