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兩位王姓兄弟兩合力成立了一家廣告製作公司。手機無廣告 . 最省流量了。
這家公司就是後來名震全國的華藝兄弟!
那個年代,真沒幾家專業從事廣告製作的,王家兄弟很快冒尖了!
然後九八年,他們在朋友的介紹下結識了馮曉剛,投資1100萬元拍攝了賀歲片。
結果這部影片獲得了3300萬元的票房,成為1999年的票房冠軍,而這進一步激勵他們向電影業傾斜。
有了馮曉剛之後,兩千年,王靜華加盟,華藝的最基本版圖構成了。
華藝就堅持一點,京圈!
再加上國家需要娛樂業更加市場化,華藝算是趕上了好時候,一步步跨越式發展,終於成了中國第一支上市的私營娛樂公司。
再看看博納,博納算是於東一手建立的。
於東是個真正的生意人,他背後力量就是hk團隊,所有hk導演想去內地賺錢,他都幫忙牽線搭橋。
發行過不少好片,當然爛片更多,王京的三部曲全都出自博納之手!
光線的起家全靠王長田的超強媒體嗅覺,從一個記者轉行,僅僅用了十六年就把光線做成了全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公司!
最近幾年,光線堅持力捧轉行導演的策略,效果很好!
從沈臨到徐爭在到韓少,包括今年的鄧朝,對了,他們還簽下了張一謀!
光線統治中國影壇的日子顯然還在繼續!
……
於東從之後,就很想結識沈臨,當時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成本八百多萬,賣4.5億,一下子讓他們蒙了。’
他很欣賞沈臨,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可能開創內地電影導演新的輝煌。
事實證明於東的眼光很好,沈臨確實挺牛逼,兩年四部電影,直接重新整理了內地影史各項記錄。
然並卵,跟博納,確切的說,跟他於東沒有半毛錢關系!
沈臨想要拍電影,有的是金主送錢,就連這種科幻片,王長田都敢砸一個億美金出來讓他拍!
換了是於東,他敢嗎?
於東的目標是把博納打造成派來蒙那樣的公司,他不跟任何導演簽約,好處是很多導演願意接受他的投資,壞處是那些頂尖導演的方案,他沒有參與的可能!
但對於王忠軍的話,他還是持否定意見。
做電影就應該堅持做電影,或者你可以投資院線,你也可以簽約電影演員,你搞‘去電影化’是什麼意思?
難道你以為網際網路就難麼簡單嗎?
誰都看得出這年頭投資院線才是最穩妥的辦法,華藝卻搞什麼網際網路投資、資本投資、遊戲開發!
你幹的過那些資金雄厚的網際網路企業嗎?
不過,於東肯定不會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告知王忠軍,畢竟兩人除了業務合作,最多的還是競爭關系。
“…沈臨這兩年有點太順了,我覺得他始終會走下坡路!”
王忠軍結束了自己的發言,看著於東,估計想讓他說幾句附和自己的話。
“可他一直在嘗試不同的型別片,現在最火的電視劇叫什麼,我也在看,我覺得這個電視劇拍攝的路子很對,他先拍了前兩集,後面的交給其他導演,如果發生問題,他再接手,他的眼光已經超過了不少專業人士!”
於東提到了電視劇。
“可那畢竟只是電視劇!”
王忠軍想了想,“電視劇的影響力始終比不上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