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年的《醉鄉民謠》,在《紐約時報》上打整版廣告,鼓吹自己是“本年度最佳電影”;
而《為奴十二載》一款“供您參考”的海報上,印著“是時候了”,也被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綁架評委的道德感。
與此同時,《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廣告則耐人尋味的多‘電影交給電影,電影讓政治走開!’
還有直接針對有投票權的學院成員的舉動,比如將介紹作品的相關圖文資料塞滿評委的郵箱,甚至,他們還會在評委們的日常活動場所貼滿電影海報!
以上這些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公關策略,基本上每個製片廠都是這麼幹的。
除此之外,還要抹黑對手,也就是黑公關!
《華爾街之狼》和《藍色茉莉》這兩部電影幾乎可以宣佈告別奧斯卡,前者是因為內容,後者則因為導演品行。
肯定是其他製片廠的抹黑!
《為奴十二年》成了其它所有有機會提名電影的公敵——太強勢了,幾乎引領了頒獎季!
它的出品公司,福斯探照燈一項具備挑選劇本的眼光,成功推選出《平民窟的百萬富翁》《陽光小美女》《朱諾》《黑天鵝》包括今年的《為奴十二年》
早特麼讓人不爽了!
憑什麼你那麼牛逼?
於是,一系列報道出現在報紙還有網際網路上。
“無比政治正確的種族片充滿了控訴與簡化,並且我特別特別不喜歡將暴力的鏡頭畫面直接呈現出來,這是對觀眾的一種不尊重乃至是侮辱…”
“蹩腳電影之所以充斥著暴力,是因為導演沒有能力藉助樸素而節制的手法表達強烈的情感,如果這樣的電影能拿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評委們簡直瞎了眼!”
“典型的主旋律電影,視覺沖擊與情感體驗上做得尤其好,比二流貨色《白宮管家》不知道優秀多少,但整體上缺乏個性,更像一部為頒獎季訂制的電影,而不是導演的個人作品。”
類似的評論以及語調在金球獎結束之後,充斥整個網路。
尤其他的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是一位黑人,公開宣稱‘如果奧巴馬出生在一百年前的美國,他的境遇也會像所羅門·諾瑟普一樣!’
原本這樣的言論絕對可以給影片加分,可惜奧黑這段時間太忙了,忙著醫改、同性戀平法,壓根沒空關注什麼《為奴十二年》
史蒂夫·麥奎因這麼說起到的效果很差,被人詬病綁架奧斯卡!
反觀沈臨和比爾,完全按照之前制定的沖獎策略,一步步穩紮穩打,從來不會無的放矢。
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會接受評委的認可!
隨著三大工會獎的入手,沈臨可以斷定,這一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絕對屬於《達拉斯買傢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