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喜總是來得太突然:央視《新聞聯播》6月12日,主持人面帶微笑:“近半個月日,國産電影《唐人街老手》在良好的口碑作用下,半個月時間,創造出15億元票房。”
電視下方的滾動著新聞標題:“《唐人街老手》備受觀眾歡迎。”
鏡頭切換到一家電影院門口,人頭攢動。
旁白介紹:“在京城旺達國際影城,電影《唐人街老手》場場爆滿,連白天上座率也超過了五成。”
旺達影城的總經理上鏡,接受採訪說道:“5月25日開始,影院基本上每天都是滿場,這個情況已經持續了整整半個月時間,確實也出乎我們的意料!”
接下來,鏡頭切到了排隊買票的觀眾這個鏡頭有點假,這年頭都用團購,誰還直接買票?)旁白響起:“據瞭解《唐人街老手》在首日取得1.31億元的票房成績後,更在5月26日創下了單日2億的票房記錄!截至目前已經超過十五億元票房。”
“《唐人街老手》是中國著名作家兼導演沈臨的第三部作品,劇情圍繞脾氣火爆的警察抓捕犯罪分子富二代,最終將其擒獲的故事。沈臨在這部電影大膽借鑒了成龍式動作喜劇的風格,使得影片獨具一格,很有觀賞性!”
接著,到了採訪觀眾的環節。
“連孩子都在跟我提那是一部多麼有趣的電影!”買菜市民王媽媽;
“同學們都在看,攛掇我也去看!”正在讀初中的陳曉露同學害羞的看著鏡頭說道。
以上。
怎麼說呢,很新奇,按說電影登上《新聞聯播》報道,《唐人街老手》並不是獨一份,當初的《英雄》《無極》《集結號》等等都曾經上過央視大舞臺,但沒有一個導演能讓主持人加以介紹的!
大都只是滾動播放一下。
《唐人街老手》似乎已經不再只是一部電影,幾乎成了一種現象!
票房火爆也是可以理解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一陣的“藝術電影”《我11》,僱傭水軍兜售還是無人理會,一片罵聲。
有人贊賞,可定也就有人批評!
長江日報上有個文學教授兼作家批《老手》是‘三俗’,“以電影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産業不能只是緊盯票房,而應該注重文化導向,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
有網友直接懟了一句:“這尼瑪都多少年的老調子了?總有那麼些三不像的人覺得自己有義務來教育人民,說什麼‘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彷彿就他們代表了文化素質與品位。”
沈臨也在微博寫道:“在正常國家,藝術與商業是分開的,想要藝術價值就不必考慮商業價值,想要掙錢就不必談藝術。
藝術只是個人的、小團體的事業,能夠為普通民眾喜歡固然好,但絕不因此就墮落到去逢迎民眾的趣味。
任何時代,創作嚴肅作品的藝術家都不如通俗作者受歡迎。巴爾紮克、福樓拜、司湯達的作品今天被稱為世界名著,但當年根本沒多少人讀,真正受法國人民喜愛的是保羅·德·科克的那些豔情:三角戀、情婦、私生子…而巴爾紮克們也絕不會想去跟豔情競爭,哭鬧人民太三俗。
他們有自己的藝術理想,他們是在為法國的文化理想寫作,為千秋萬代的人民寫作,不是為短暫的公眾喜好寫作;人民三俗不三俗與他們何幹?”
寫的很好,不愧是作家!
然而,更多的人跳出來罵他了,不對,準確的說法是罵光線傳媒和華藝兄弟兩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