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累計票房接近八億,揭秘小成本青春片如何稱霸11月影壇!”
“《失戀33天》和《那些年》成為今年票房的最大贏家,而這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由沈臨執導完成!”
類似的新聞和話題,不斷被光線透過各大媒體平臺丟擲來。
光線影視部門負責人李曉萍在接受採訪時,也扔出猛料,稱《那些年》成為票房大贏家,完全出乎了光線本身的預料,他們當初對這部電影的票房預估只有6000萬左右,但沈臨做到奇跡!
不過,影片當中的一些黃段子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很多衛道士公開反對這部電影,聲稱電影會教壞兒童!
沈臨則把一切推到了審查方面,直接說既然審查透過了,那就表示沒有問題!
路演的最後一站是魔都,此時,《那些年》已經上映半個月,票房成績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7.2億!
當天,沈臨接受了《大眾電影》的專訪。
《大眾電影》的記者不好糊弄,他們都是一些堅定的文藝片愛好者,也能說第六代導演的簇擁者。
第一個問題就非常尖銳。“沈臨導演,之前有人評價,”這位年輕的記者毫不客氣,“《那些年》能夠大賣,靠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惡俗的段子外加你的名氣之類的元素。你怎麼想?”
“說《那些年》靠我刷名聲賺錢,那是在侮辱這部電影。”沈臨知道這位記者想問什麼。
而且既然是《大眾電影》的記者,想必至少了解電影,所以他在回答的時候,絲毫不客氣“《那些年》是一個完全不同型別的情懷電影,怎麼可能會有大場面呢?”
他稍稍組織一下語言,“我所拍攝的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當中的故事,是青春,是屬於八零後的回憶,男生的回憶印象深刻的當然是一些你們看起來惡俗的東西。”
記者又說道,“能具體說說嘛?”
“就說裡面的比賽打手槍事件吧,那是我親眼所見的場景!”
沈臨笑得很坦蕩。
“至於裡面關於大學生活的描述,也都是我透過實際調查後才拍出來的。陪伴我們這一代男生成長的老師確實是那幾位!”沈臨聳了聳肩,“也算是一種致敬吧!。”
那個記者似乎沒想到沈臨能說出這麼一套理論,有些發愣。
這還沒完,沈臨又說道,“如今的華語商業片票房高的都是大製作,總結起來就是砸明星,而我就偏偏不這麼幹,我就要玩小製作,我就要講好一個故事!我要告訴所有的導演,能將一個故事講好,也是可以賺錢的!”
“還好,電影上映之後,觀眾們還是挺買賬的!”
是挺買賬的,《那些年》上映之後,連續兩周拿下了周票房冠軍。
就連同期開畫的臺彎還有hk,票房成績也很不俗。
尤其是臺彎,居然連著拿下了兩周的票房冠軍記錄。
創下了華語電影的新的票房紀錄,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億七千萬新臺幣!摺合人民幣3400萬)
而且看趨勢還要延續第三週的票房冠軍!
整個寶島都快瘋了。
什麼時候,一個內地的導演居然能在他們的電影市場上搞風搞雨?
與此同時,沈臨也來到了寶島,繼續電影的宣傳旅程。
《大眾電影》提問的問題看起來應該很尖銳了,但比起寶島的同胞們,他們的問題簡直就是小兒科。
事實上,臺彎的很多的電影工作者有一種特殊的優越感,他們對商業片有一種天然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