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知道,自隋統一後,老頭子楊堅就採取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九品中正,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而至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至此,歷史上的科舉,正式誕生了。
不過。
楊廣既然穿越過來,自然要將科舉考試完善好,提前一點也沒關係,他認為自己這麼幹,於歷史並無大礙,更不會影響太陽系的正常運轉。
此次科舉,爭取一步到位,所以,就連狀元、榜眼、探花等等頭銜,楊廣也直接構思好,準備一炮打響。
幹。
就幹響炮。
決不能虎頭蛇尾,打啞炮。
所以,這段時間,楊廣一直不停為科學之事大造聲勢,先是將考場佈置得莊嚴隆重,主考官也全部選拔諸如裴矩、楊素、沈嚴等學富五車的肱骨之臣,力求替大隋朝選拔出真起有學問的人才出來,至於八股文……
八股不要。
楊廣早就想好了,待這次科舉之後,華夏大地,九州之內,每州他都要選拔與安插一些自己親手提拔的人才,然後,令這些天子門生們將照搬過來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下去,課本教材,也由吏部直接負責推廣發放,那本《大隋朝掃盲讀本》,楊廣已經定稿,正安排專人火熱印刷中。
接著。
在編撰一些難度更高的課本出來。
一切。
似乎都握在楊廣的手心中。
……
……
“……大業初年,奉帝喻,長安城進士第,共錄應試者一百零八人。
錄,狀元一人,榜眼一人,探花一人,甲科進士22人……”
……
……
公元605年。
在穿越者楊廣的組織指揮下。
準備了兩三個多月的科舉考試,終於在長安城緩緩拉開了帷幕。
九月初六。
長安城。
考場。
大莊嚴寺。
大部分有志於此並如期進京的應試者都露著略顯緊張的面孔,與身邊的人客套著,寒暄著。
特別是那些衣著簡單,看上去明顯家境一般,卻又不願屈居人下的讀書子弟,更是暗暗立下一股志氣,發誓要在這開天闢地頭一回的盛舉上,奪得狀元,金榜題名,披紅掛綵,御街誇官,博得一個流芳千古的美名。
而。
那些有權有勢的世家子弟,許多人雖有爵位可襲,但是,他們畢竟年輕,捺不住年輕人的血氣方剛與爭強好勝的個性,並且,也深知陛下所設這一科的重要性,所以,一個個也是早早就來到長安,租下寓所,只待正試考試這一天的到來。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