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庫不知道李教授聯絡是幹嘛,但卻知道肯定是有技術性突破才會找他。
只是不知道是關於哪方面的。
畫面一閃,李教授的面容出現在虛擬螢幕上。
“董庫,幸不辱命,經過多天研究,種植有了眉目。”畫面一定格,李教授興奮的說道:“經過驗算和小型試驗證實方案可靠,完全可以實施。”
“說說看。”董庫還是有點迷糊,但沒打斷,只是讓李教授繼續往下說。
“是這樣。”李教授點開身後的螢幕說道:“您交代的種植任務,我們經過驗算,最後小型模擬實驗,實驗二十五天,西紅柿,黃瓜,還有水果的樹苗,草莓,小麥,水稻,都發芽,並長勢良好,實驗到這已經圓滿成功,後期只是成熟而已,沒有必要繼續實驗了。”
董庫看著虛擬螢幕上的一塊塊小試驗田,不斷點頭。
地裡,不論是旱田還是水田,還是大棚式的蔬菜培育,也就是可以爬架,節省空間,產量高的蔬菜培育技術,這會,所有秧苗都茁壯成長,綠油油的長勢喜人。
尤其爬架的蔬菜,已經爬上一米過高的架子,就快爬滿了,看架勢,最多半月就能爬滿。
架子的頂端,吊著模擬太陽的日光燈,再往上是鋼架結構支撐著頂棚。
頂棚外,雪花翻卷,顯示溫度零下六十五°。
這正是目前的環境縮小版。
“怎麼做到的?”董庫細細看著畫面問道。
“董庫,我們的機器人技術過硬,可以完成寒冷環境中的大棚搭建,技術要求並不高,就是外層承重力要過關,能抗住積雪堆積帶來的重壓,同時,縫隙之間密閉,這就需要模組式的板材和框架了。”
“我們先豎立承重的柱子,然後拼接出頂棚,並形成雙層保溫隔寒,安裝上生態園的模擬日光燈,從地下送出熱氣,讓空間溫度快速提升達到可耕種的溫度,人,都進入地下生存,節省種植空間,並提供熱量,吸收大棚裡的氧氣,形成迴圈。”
“同時,培育出蜜蜂進行授粉,保守估算,水稻可種植三季,畝產兩千斤以上,蔬菜大棚式種植,畝產過萬斤。”
“你的意思就是建造一座巨大的暖棚?”董庫聽懂了,還是問了句。
“是的,就是一個巨大暖棚,而熱源來自地下,是生活廢氣,二層防寒板可以開啟,用來調節溫度,自動產生降雨澆灌。”
“那棚高不是要幾十米高?”董庫看著切換的畫面問道。
“沒錯,棚高初步計算需要四十米,可以的話五十米或者六十米都能接受,前提是提供熱量是否能保證棚中的溫度。”
董庫靜靜看著,知道這個方案絕對可行。
他是東北松江長大,從小就接觸大棚。
那會的大棚需要地暖,用電褥子的原理給土地升溫,達到種植要求。
那會的大棚跨度窄,所以土地靠爐子也無法達到適合生長的溫度,除非使勁燒,那樣成本就高了,所以採用了地暖供熱,爐子輔助。
而目前的方案,大棚覆蓋幾千甚至幾萬畝,就算大棚周邊的土地還會傳導進來寒氣,可畢竟面積足夠大,大部分土地都會遠離寒氣而化凍。
再加上地下排出熱氣,相信達到耕種的溫度並不難,而且沒啥成本,不需要取暖和地熱。
“好!你們辛苦了。”董庫露出笑容說道:“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產量。”
“耗費如此大的財力打造的大棚,產量可不能按照冰封前的來,它需要給更多人提供食物保障,所以,產量不翻倍也要繼續增加,看看如何利用現有的空間提升產能。”
“好的,那我們繼續研究,目前,建造的技術也有了一定成果,那就是承重的柱子在豎立起來的同時,攜帶橫向和縱向連線的架子,這些架子會隨著承重柱豎立開啟,快速連線周圍的承重柱,縮短工期。”
董庫細細聽完李教授的講述,在虛擬螢幕上已經看明白了。
模擬圖很簡單,就是一個個承重柱豎立,架子隨之展開連線到周圍的承重柱,快速成片,隨之板材迅速鋪上,短時間就完成外殼的打造。
“對了,李教授,還要考慮遭到破壞的可能,需要在夾層中間安裝防禦體系,增加外層的承重力同時,還要有抗攻擊的能力,地表,防禦密度要大一些,外層儘可能深入地下深一些,防止異獸挖掘突入。”
“這沒問題,我們研究出的複合材料的強度遠超過現如今已知可以普及的材料,不但在硬度上,耐腐蝕上都遠超現在已知的這些同類材料,做外殼最合適不過了。”
“複合材料,是甲殼材料嗎?”董庫不禁問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