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道理?”
一根大毛竹,竟然可以擋住陌刀?這在之前,誰敢這麼想?
劉錚呵呵一笑。
在他得知那匈奴兵,這次用了加長彎刀的時候,他的腦子裡,就冒出了三個字,狼筅兵!
狼筅兵,是華夏文明在明代中期,由戚繼光將軍建立出來的一種兵種。而狼筅這種兵器,正是大毛竹所制。紀效新書》記載,狼筅的主體是一根大毛竹,長約一丈五尺,上半截保留竹子的枝丫,毛竹和枝丫頂端都安裝有鐵質槍刺,使用時往往與“鴛鴦陣”緊密結合,以枝丫遮護自身,以槍刺擊殺敵軍。
明朝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明朝邊防形勢極度緊張,危害明朝數百年的“南倭北虜”問題同時爆發。特別是東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已經到了嚴重威脅明朝國家安危的地步。倭寇不僅侵擾沿海地區,由於明朝軍隊難以抵禦他們的入侵,他們逐漸深入到明朝財賦重地江浙一帶,已成心腹大患。但由於明朝軍隊暮氣沉沉,戰鬥力低下,倭寇卻都是由兇悍的日本武士和海盜組成,他們不僅悍不畏死而且武器精良,手中“倭刀”刀身極長,鋒利無比,倭寇刀法精熟。
“單刀入陣,五兵莫御”,“揮刀迅捷,諸兵畏怯,遇之輒敗”。
可見當時倭寇之橫行霸道,和如今的匈奴兵相差無幾。
戚繼光主持抗倭大局之後,為了打敗倭寇煞費苦心。他根據傳統武術中“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在明軍兵器革新上狠下功夫,不僅仿造倭刀造出刀身特長的“苗刀”,還以毒攻毒造出了狼筅。狼筅長約五米左右,進可攻退可守,既使得自己置身於倭寇攻擊範圍之外,還可以有效擊殺倭寇,成為抗倭利器。
自從有了狼筅和與之配套的“鴛鴦陣”,明朝抗倭戰爭面貌一新。戚家軍憑藉狼筅和“鴛鴦陣”,屢屢創造殺敵千百人、自身傷亡卻不足十人的戰損比,殺得倭寇人仰馬翻,連連敗退。
所以在劉錚聽到匈奴的加長彎刀的時候,突然就覺得,這種刀子,豈不是就是倭刀的樣子?
那麼,在所有人都拿這匈奴兵沒辦法的時候,這大毛竹,就派上了用場!
雖說這大毛竹,此時來不及配備那些槍刺,但是劉錚卻有長矛兵,狼筅兵掩護,長矛兵攻擊,豈不是天作之合?
“公子哥,這這這,這一根竹子,竟然這般好用?”
姜軒興奮極了。
秦長風也深深吸了口氣,大喜道:“有此毛竹,匈奴必敗!”
到了此時,他們才終於明白,劉錚為什麼要這新鮮毛竹,而不要曬乾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毛竹,更有韌性!那匈奴彎刀,不管如何揮砍,都無法一次性砍斷這毛竹,如此一來,長矛兵便有了進攻的時間和空間!
劉錚呵呵笑道:“匈奴騎兵,驍勇善戰,攻擊力極強。姜軒以為,我們當用什麼陣?”
姜軒當即答道:“公子哥,若是用這毛竹退敵,鴛鴦陣即可!”
劉錚欣慰大笑。
狼筅兵,鴛鴦陣,便是一個大的殺器!
這鴛鴦陣,劉錚早在銀州的時候,就交給了姜軒。這是以十一人為一隊的一個陣型,最前為大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盾牌。
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敵人的箭矢、長槍,盾牌手執輕便的盾牌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盾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盾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三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計程車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
而劉錚在銀州,將鴛鴦陣教給姜軒的時候,自然沒有這狼筅兵,但畢竟那個時候,他有著羅多克長矛,所以即使沒有狼筅兵,這個陣法也是有用的。
而如今,有了狼筅兵,再配上羅多克長矛!
劉錚對於明日決戰,更加有了信心!
“姜軒,秦長風聽令!”
“末將在!”
“將狼筅分發下去,連夜操練!”
“明日一早,便是決戰!”
“是!”
喜歡極品太子爺請大家收藏:()極品太子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