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世的晉州票號,是在一系列歷史原因下產生的。
首先,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華夏的封建社會經濟,到了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國外白銀流入的刺激,商品貨幣經濟有了較為明顯的發展。這種發展延續到清代前期,特別是康熙、乾隆時期,國內政治安定,農業生產發展,商品貨幣經濟較前更為活躍。
國內市場擴充套件,不但有眾多地方性市場興起,而且全國的大市場也在逐步形成之中。清人劉獻廷說"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然東海之濱,蘇州而外,更有蕪湖、揚州、江寧、杭州以分其勢,西則維漢口耳。"
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商品的轉軌開闢了廣闊的流通幅度,自然地對貨幣金融提出了新要求,促使封建金融機構開始突破單純兌換範圍,逐步過渡到信貸階段。另方面,埠際貿易開展,使商品流通幅度擴大,出現了不同地區債務清算和現金平衡等新問題,於是需要匯兌專業化。
其次,社會商品貨幣經濟已有所發展,對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銀幣的廣泛使用,大致是從明英宗正統時(14361449)田賦折收金花銀開始,萬曆年間(15731620)實行一條變法,規定向政府交納的田賦、徭役、土貢、雜役等按人丁土地的一定比例全部併入地畝,折銀徵收。
這一稅制改革,是華夏曆史上封建勞役經濟轉向貨幣經濟的一大進步。但是後來由於社會危機的加深和貨幣使用普及受客觀條件的約束,一條變法並未能全部貫徹執行。清初,對賦役規定銀米兼收,後來除了部分清糧外,幾乎全部徵收銀兩和錢。17世紀後,清朝的徵收賦役和發放薪餉一律用銀。而且貨幣地租也有新發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們知道,從產品地租到貨幣地租的轉化,要以商業、城市工業、一般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有了比較顯著的發展為前提。這種轉化還以產品有一個市場價格,並或多或少接近自己的價值出售為前提。而且,沒有社會勞動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轉化也是不能實現的。
以上貨幣地租的出現,充分反映了社會貨幣經濟在過去的基礎上已有所發展。此外,由於商品貨幣交換日趨頻繁,民間為了交換方便,除了用銀外,還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用錢和紙幣的現象。
交通方式滯後,對於運輸金銀的不便,以及近幾年龍炎王朝盜賊四起。
這種種情況和歷史原因下。
手裡握著重金的晉州票號,應運而生。
但……
這裡有個但是。
因為這個世界,沒有經歷過其他朝代。龍炎王朝的體制問題,極大限制了票號的發展。藩王林立,缺乏了票號錢莊之間的信任。所以即使晉州領地內,已經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整個龍炎,依然扛著那古老的封建傳承在爬行。
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了。
不管票號如何發展,票號,只有兌換功能,不具備貨幣功能!
盈利方式不同,也是票號和銀行最大的差別!
銀行吸納存款,發放貸款,利潤來自利息差。
票號早期主要利潤,還是來自於匯兌中的手續費和兌換中的差額。
從存款上來講,票號賬面上的資金來自於期匯和清政府的餉銀,以及官員們的非法收入。
銀行資金主要來自於民間閒散資金。對於存款,銀行的控制力比票號強大得多。歷史上票號的衰敗,就是戶部一紙政令開始的。當時決定餉銀不走民間票號後,票號的現金流就斷了。結果很多票號鋌而走險,參與投機,最後完蛋。
從貸款上來講,票號憑藉信用放高利貸給錢莊救濟,本質上屬於短期拆借。銀行走的是抵押貸款的路子。兩者性質,規模,抗風險能力,完全不同。
從組織結構上來講,票號規矩雖多,但依賴於封建體制,東家和大掌櫃,基本是皇帝與丞相的關係,是朝廷。但本體,確實屬於私營……
銀行是商業體制,依靠合同相互制衡,發展雖然慢,但更穩定,是企業。但本體,卻是依賴國家政府,屬於官營!
關於銀行建立的計劃書,是很長很長的一個卷宗。
劉錚倒也不急,等著幾個人慢慢看。
雍王,魏王都好奇一起看著。
時間。
就這樣一點一點過去。
越看。
這些人越吃驚。
尤其是晉王,一臉驚呆地抬頭看著劉錚:“劉師的意思是……我們幫人保管錢財,還要給他們……利息?”
魏王和雍王,也是懵逼。
哪有這麼玩的!
這豈不是要賠錢嗎!
喜歡極品太子爺請大家收藏:()極品太子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