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在爭論著。
一群人在吵鬧著。
但這一群人,卻是兩天連夜了,依然在興奮著。
因為在場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做一件怎樣的大事。
這是可以改變龍炎的大事!
是可以改變天下的大事!
劉錚,青陽鑠,也很興奮。
至少劉錚認為,如果說剛開始,是因為自己的身份,這些涼州的文人,才跟自己一起幹。那現在,目前的他們,已經開始慢慢地,甚至是根深蒂固地,認同自己的觀點了。
認同自己的心學了。
說明心學,在如今的龍炎,還是相當有市場的。
一本書。
一本書,就隨著爭論和觀點上的碰撞,就這樣被編寫出來。
結合王陽明的心學,以及王艮的心學,甚至還有王龍溪,羅念庵的心學。
第一本,就是《理》!
王陽明的“心即理”,王艮的認欲為理,王龍溪的“念”,羅念庵的格物致知,歸寂主靜。說起羅念庵來,這是繼王艮之後,又一個心學大家,他的歸寂主靜重新闡釋了王陽明的致良知教義。被稱為得王陽明真傳,補救心學之弊的功臣。
第二本,就是《無經》!
這個上一章已經說過了。顛覆儒學的經典,顛覆經典在他們眼中就是神聖無比的觀念。崇尚無經,天地之理,為經,人倫社會為經。這本,其實是對王陽明心學的一大補充,為什麼這麼說呢?王陽明以及他的弟子,歸根結底,思想觀念,都崇尚無慾無求。這種虛無縹緲的心學,其實是脫離社會化的。
所以為什麼王艮的實踐出真知那般可貴,就是這樣。
劉錚想給心學,補充一些社會化。
他認為,實踐才是考驗任何真理的唯一途徑。
所以。
無經,並非真的無經!
經,便是人倫,便是社會,便是與時俱進,而不是一種固定的東西!
第三本,便是《知行合一》,或者可以說是經過改良之後的《行知合一》,理和行,相輔相成,互相佐證!
第四本,便是《致良知》!
致良知,崇尚無善無惡,無聖無奴。修身養心,心無外物。
各種先進觀點的糅雜。
各種先進思想的碰撞。
終於。
三天三夜之後。
四本心學著作,橫空出世。
劉錚和青陽鑠笑著對視一眼。
這群文人,也是彈冠相慶,歡呼雀躍。
他們很榮幸,參與到此次偉大的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