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想去試一試,最起碼現在很想去】
【不成功也沒事啊,就是想去試一試】
【但是助教說,要試訓半個月呢】
【到時候還得去請假,也不知道班導會不會給我批】
【想想就很好笑,請假時長:半個月,理由:我要去打遊戲】
【明天我跟家裡人好好聊一聊,看看他們什麼態度吧】
【真不知道能不能說服他們】
【唉,睡不著,犯愁,可是明天還有辯論賽】
【不知道明天辯論賽能不能贏下來】
【不對,不是明天,是今天,已經過了十二點了】
岑鳴蟬就那樣留著言,她望著沒有回應的聊天框,突然生出來一絲孤單。
【姐姐我好想你,多希望你這會能和我說說話啊】
【我知道,你這會肯定睡了,晚安姐姐,做個好夢。】
然而一分鐘之後,她卻收到了姐姐的訊息。
【沒有睡,剛洗完澡,頭發濕,你等我一下,我去吹一下頭發】
大概又過了二十多分鐘,等到岑鳴蟬以為姐姐睡著的時候,姐姐的訊息再次出現。
很長一段,岑鳴蟬看得很仔細。
【鳴蟬,其實有些話一直想對你說。
與你相處的這些時間,我可以看得出來,你是一個懂事聽話的好孩子。
這一點非常好,你被父母與師長悉心教導,在朋友的幫助與保護下,一直無憂無慮,單純善良。
你習慣性聽從父母的意見,這點很好,你在心底裡相信,他們愛你,他們會為你做出最優的抉擇,他們的人生閱歷足夠為你指明方向。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成年人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對自己負責。
父母與你生於不同的年代,境遇閱歷完全不同,因此思維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上一輩人眼裡的“好”未必是你們這一代眼中的“好”。
在父母眼裡,你始終是一個小孩子,需要他們的呵護,需要他們牽著你的手,為你引路,為你掃清障礙。
父母願意為你付出一切,願意為你做這些。
你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在心底裡就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孩子。遇事不決就要問一問父母,問一問朋友。
為什麼不問問自己呢,鳴蟬?
想去試訓,那就去試一試。
我們今天來認真思考一下試訓這件事。
去試訓最壞的結果是什麼?無非是耽誤半個月的課程,浪費半個月的時間,試訓不透過,你繼續回來念書。
你可以負擔這樣的後果嗎,是完全可以負擔的。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去試一試呢?人生有很多容錯的機會,你還年輕,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我並非在勸你要頂撞父母,也並非勸你必須要去試訓或者怎樣。
我只是想告訴你,很多時候,在可以負擔後果的情況下,不如順著心意。
多試一試,也沒有關系。
我也清楚,你擔心試訓成功,擔心自己會走電子競技選手這條未曾被父母規劃過的道路。
所以你會把試訓這件事視作人生分岔路口,難免無法輕易抉擇,難免畏手畏腳。
但是其實沒有那麼難選,去試訓不代表一定要去打職業。
你完全可以把試訓當作是一門考試,一次實驗,甚至是一場旅行。
願你此生堅韌,不失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