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陸漂移學說,並非一開始就得到許多人支援的,因為當時對引起大陸漂移的機制,即力源問題並沒有很好解決。
1931年,霍姆斯等人提出了地幔對流學說,用於解釋大陸漂移的力源,然而這個觀點在當時很少受到人們的注意。
19世紀後期,有人建立了地球收縮的全球構造學說,用於解釋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規模的造山運動。
然而,本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性大洋中裂谷的巨大拉張性證據的發現,收縮學說被普遍放棄了,與此同時,地球膨脹學說很快流行起來。膨脹說認為,地球開始時很小,直徑是現今地球的一半。
由於地球大幅度膨脹,原始地殼裂開成為現在的大陸,裂開的地方經過不斷發展成為現代的大洋盆地。並且,由於地球的大幅度膨脹引起的所謂大陸漂移,表明大陸塊基本上是停留在原地的,即各大陸之間和大陸相對於地幔之間並沒有發生過顯著的移動。
由於膨脹說無法解釋大陸地殼上廣泛發育的褶皺山脈構造特徵是怎麼形成的,霍姆斯等人的地幔對流說很快再次被重視。
60年代初,隨著洋底探測資料的迅速積累,赫斯h.h.hess)和迪茨r.s.dietz)首先把地幔對流方案發展為海底擴張的學說。赫斯在1962年發表了《大洋盆地的歷史》一文,提出了大洋起源的新觀點,即海底擴張理論。
赫斯認為洋底的主要構造就是由地幔對流作用的直接表現。海底擴張理論證明,大陸和洋底是在對流著的地幔上被動地移動著,而不像早期的大陸漂移說所主張的大陸在洋底上主動漂移。海底擴張理論提出後不久,一些別的洋底觀測結果,諸如洋底地殼構造、地磁、地震震源和地熱流量分佈等對這個理論提供了有力證據。
這種情況下,使得大部分的學者都轉向了關於海底擴張的研究。現在已經普遍確認,可以用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理論解釋大洋起源和演化,大洋盆地的固定論看來是過時了。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對大洋的起源和演化的理論解釋的基礎都是地幔對流說。
現代研究證實,大洋最初是在大陸內部孕育的,並開始於大陸岩石圈中的裂谷。大陸在裂谷處破裂並相互分離,從而開始產生新的大洋盆地。魏格納曾把南大西洋兩對岸的吻合作為闡述大陸漂移說的出發點。
事實上,把南美洲與非洲兩大陸拼合到一起,不僅大陸邊沿地形輪廓非常吻合,而且岩石型別和地質構造也可以對接起來。現已證明,大西洋在二疊紀2億5千萬年前)時還根本不存在,據估計,形成中大西洋的大陸裂谷發生在稍後的三疊紀約1億6千萬-1億9千萬年前)。
至侏羅紀末期約1億2千萬年前),中大西洋可能已張開達1000公里的寬度;南大西洋的張開大約開始於早白堊紀約1億1千萬年前),而最初的裂谷發生在晚侏羅紀約1億3千萬年前);北大西洋張開最晚,大約開始於第三紀初約6000-7000萬年前),與此同時,由北大西洋裂谷向東北延展而伸入格陵蘭與歐洲之間,挪威海隨之張裂開。
從6千萬年到2千萬年前,挪威海、巴芬海和北大西洋主體都在擴張,但速率和方向均有些變化。
現今的那些廣闊的大洋盆地並不是從來如此,而是長期的地球運動和演化的結果。大洋由狹窄海灣到寬闊盆地的發展,是透過持續發生的大規模海底擴張過程實現的。海底擴張和板塊運動的動力都是地幔對流。
由於地球原始地殼自從形成以來,從來沒有停止過大規模的地質構造形態的運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在地球上大洋和陸地的形態就是過去數拾億年來大規模地殼運動的結果。
古生物學家迄今發現的遠古生物歷史可追溯至6.35億年前的歐巴賓海蠍,這些地球最早期生物的生活方式非常像現今的海綿,根部紮在海底,過濾水中的食物顆粒。
化石記載地球上最早在大約35億年前出現生命。有專家提出,但是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仍是科學界未解決的謎題之一。
根據1871年查爾斯·達爾文的推測,早期生命可能開始於一個溫暖的小池塘中,但是另外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早期生命可能存在於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水域環境中,比如溫度較高的熱液噴湧,但是最近一組科學家提出另一種理論,認為生命可能起源於非常寒冷的地方,一些偶發事件促進了無機環境中形成有機物質。
在回到住所後,張曉辰和唐小雨接著更深入的瞭解和研究後慢慢的一起發現,地球的歷史遠比想象中更加複雜,在還沒有人出現的時候,地球上的物種已然以不可思議的生命奇蹟出現,並統治地球達到數千萬年。
有專家提出,隨著地球從最開始的熾熱到逐漸冷卻,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單分子物)漸漸形成,混合後形成較為複雜的混合物聚合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洋流把這些大個的微粒匯聚到海岸和深海溫泉等“熱點地區”,它們可能最終形成了首批原始細胞。也有證據證明,首批細胞複製使用的是核糖核酸(rna),而不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而dna複製是在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進化後才出現的。
1909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史密森學會秘書查爾斯沃爾科特cesatt)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伯吉斯山口發現了伯吉斯頁岩石,岩石塊中含有化學記錄歷史上許多重要動物群中已知最古老的例證。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對科學家提出的挑戰是,在達爾文所處的年代及其以後多年,在寒武紀岩層以下年代更久遠的岩層中,並沒有發現動物化石。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這是一個極為的不安事實,因為在化石記錄中,結構簡單的動物形式應該在結構複雜的動物形式之前出現。
在《物種起源》中,達爾文提出了這樣的主張:“在這些跨度如此之大但卻鮮為人知的時期,地球上遍佈著活的生物。”
但他坦言,“對於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這些原始時期的化石記錄的問題,我不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喜歡星輪之逆天小道士請大家收藏:()星輪之逆天小道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