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想知道,最近喜歡上了看綜藝,但除了幾部綜藝,其他的都太低齡噁心了。”
“應該是比較出名的那幾個綜藝團隊了,不過,這檔節目更突出的是寫稿子的人,稿子好像是那些脫口秀演員寫的,真不錯!”
“什麼,背稿吐槽?這有什麼意思?”
“語言類的節目,有稿子不是很正常?沒稿子你看個屁啊!”
“就是就是,順帶同問,這個綜藝團隊或者脫口秀演員們,還有沒有別的節目?我好像喜歡上脫口秀了!”
“網上有很多李旦他們現場演出的影片,可以找找看!”
《吐槽大會》一擺上影片平臺,因為李曉等人的明星效應,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魔鬼剪輯一般的預告片,也讓很多不是嘉賓粉絲的路人提起了關注。
節目的內容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質量大大地超過了許多觀眾的心理預期,猶如突兀地發現了一個寶藏一般的驚喜。
即便一天過去了,話題也差不多掉到了熱搜尾巴,但依然有很多人在討論節目的內容,可能是新節目越來越多新觀眾的原因,熱度在跌到一定程度之後,開始上漲,並且,話題不止放在節目內容裡面
於是,就有很多人想找到這個節目的幕後人員,也不是想了解他們,就是單純地覺得他們綜藝做的不錯,其他的節目應該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可以找來看看打發一下時間。
當他們把節目的進度條拉到最後面,看到職位表上出現的第一個名字,一個個都是震驚地張大了嘴巴,不敢置信。
嘉賓表,到職位表,第一個出現的赫然是策劃人的名字,但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居然是李曉?
會不會是同名同姓?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不瞭解的可能不知道,這些演員表,幕後工作人員的名單,如果是同名同姓,是必須要標註出來的,這可以說是一條潛規則。
不然,這個策劃人真的和李曉同名同姓,不標註出來的話,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只會是名氣更大的李曉。
娛樂圈,也有同名同姓的人,比如一個叫李早的,大家是這麼區分的,一個是渣男,哦不,演員李早,一個是做主持人的李早,如果兩人合作,同時出現,介紹的時候必然會把他們區分開來。
當然,普通觀眾哪知道圈裡的那些事情,看到李曉的名字,都不太敢相信。
畢竟他是一個做了原創歌手,演員,編劇,導演的藝人,還特麼會做綜藝策劃,那跨度可就太大了,會的也太多了。
不敢相信,也有點不願意相信,只能上網去查。
可是,還沒有什麼人出來爆料,介紹百科上面,策劃人的名字也同樣寫的是李曉,同樣沒有標註是哪個李曉,一時半會,得不到確切的答案。
李曉先前就說過,前期宣傳,不要用他是策劃人的名頭去宣傳,餘採和吳前都照做了,不過前期宣傳不許用這個李曉的名頭,不代表節目播出之後不能用。
特別是過去了兩三天,
工作人員收到吳前說的“可以去做了”,立馬就開始了行動,先是安排點人去網上問,幕後人員是誰......
當然,沒有節目組帶頭,也一樣會有人問,只不過反應可能會稍慢一點。
等著現在越來越多人的疑惑,詫異於李曉這個名字的時候,就可以安排人去回答了。
此刻,正是時候。
急於求證的網友們,很快就搜到了一個回答:
“看到大家都在納悶《吐槽大會》策劃人到底是不是李曉,恰巧我也是從事綜藝幕後,剛好知道一些潛規則,賣弄一下我知道的。
先給你們一個回答,沒錯,這個人就是李曉!
至於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影視圈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同名同姓的人,必定會在名字後面標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