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自己哄抬的價格,而是市場給出的反應。
反正餘採就沒見過發過來的工作電影合作有低於五千萬的報價。
所以,違約金才一千萬,真的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這要是傳出去,不知情的人可能都會以為資本方是傻白甜。
說到李曉的片酬,其實也不算高。
一些沒有演技的頂流,也是差不多的報價,他們甚至沒有李曉的口碑和票房號召力。
市場就是如此,片酬要有一個界限。
圈內倒是有不少陰陽合同,就是明面上的片酬給到了最高,暗地裡還會有其他進項,不過李曉這邊還沒有遇到過。
違約金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李曉接這部電影不是固定片酬,或者可以說沒有片酬,採取的是票房分成模式。
總票房五億百分之五的分成,達到十億百分之十的分成,達到十五億百分之十五,達到二十億百分之二十封頂。
二十億的票房分百分之二十看起來倒是挺高的,但這個是扣除成本、稅款還有院線分成後的純利潤。
二十億的票房扣完稅再和院線分成之後能剩個六億多點,再扣除兩億的製作成本也就剩下四億了,百分之二十的分紅大概在八千萬左右,也沒有超出李曉的最高市場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還是最理想的狀態。
這幾年華國電影才出了多少部二十億以上票房的電影?
馮山前兩部電影更都是虧本,即使有李曉、孔卓等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加盟,也保證不了電影最後能夠賺到多少票房。
李曉也是承擔了風險的,大製作、大牌雲集的電影,票房撲街的例子可不少。
採取分紅的模式是馮山那邊的想法,他想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電影裡面,只有一千萬的違約金算是他對李曉的示好。
當然,馮山做不了主,就連唐繼軍也做不了主,這是其他投資方商量後得出來的。
現在很多人都想找李曉拍電影拍電視劇,不是因為他演技好,而是因為他可以賺到錢。
分成比例上,投資方們自然會做點讓步。
“一千萬......”
這違約的成本對現在的李曉來說壓力並不大,聽了之後他有點蠢蠢欲動......
一開始之所以答應接這個劇本,只是看在馮山的份上,要說對劇本是否喜歡,自然是中意的,但李曉自己也有很多自己更喜歡的劇本。
現在導演要換了,對孔卓也產生了厭惡的情緒,李曉是真的不太想接這部電影了。
接了這部電影,不止會干擾到李曉的上學時間,進組的時間和蘑菇屋的錄製時間也有衝突。
一個是開心的,另一個是不開心的,李曉在心裡分的很清楚。
“算了,先看看吧。”
李曉搖了搖頭,現在還沒到違約的地步,他也不想隨隨便便就違約。
不過一切都要等馮山醒來,李曉和他談過之後才能做出決定。
違約的話對李曉的心裡負擔不算大,畢竟一開始他之所以答應接這部戲都是看在馮山的面子上。
而且違約只要給了錢,白字黑字寫明白的東西,只要能夠承擔的了代價,也就沒有什麼好指責的了。
只不過李曉不想隨隨便便違約罷了。
……
李曉回到學校上課,一直到中午,收到了餘採的資訊,唐繼軍希望可以談一下電影和合同的問題,還有馮山醒了。
……
喜歡我就這樣出名了請大家收藏:()我就這樣出名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