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河邊的玉石都是從山上沖下來的,所以在河道山腳入口的地方,相對好的玉石會多一點兒。
在眾人休息的時候,王老怪給馬大寬講了一下他多年來採玉的技巧,其實,簡單就是一句話,那就是,想採到好玉,那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運氣的好壞。
很快,大家便開始了採玉活動,王老怪從揹包裡面拿出幾個扁扁的折疊在一起的筐簍來,分給眾人。
這是用很堅韌的絲線編織的,折疊處是用的合金鋼條,後面縫制了背帶,展開之後可以背到身上,將採到的玉扔在裡面,很結實的。
有人說,撿到一塊好的玉石,就有可能改變這個人的一生。
就是因為這句話,前來採玉的人都很興奮。
所謂的採玉,就要在這河道兩旁數以千萬計的大小石頭裡,找出玉石來,說是大浪淘沙也不為過。
經過千百年雪山水的沖刷,河道兩旁大大小小的石頭,都變的很光滑。
眾人幹脆脫了鞋子,赤著腳走在那被陽光曬的有些發燙的鵝卵石上,耳邊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呼吸這清新的空氣,倒也別有一番韻味。
這裡雖然身處大山深處,不過千百年來,也有成千上萬的採玉人來過這裡,現如今,想從河道邊撿到玉料,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那密密麻麻遍佈整個河道兩旁的鵝卵石,看時間長了,就讓人頭暈眼花了。
想象和實際,總是差強人意,馬大寬和王公子幾個人順著河道走出四五百米之後,都是一無所獲。
說實話,從表面上看,根本就無法分辨出腳下的石頭有什麼不同。
不管是大小、形狀還有顏色,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如果不俯下身體去仔細察看,是很難辨認出來的,還必須特別細心,可能剛看上了一塊,轉過頭再來看,就會找不到剛才所看好的那塊石頭了。
馬大寬和王公子沒有收貨,不過,王老怪那邊似乎發現了一塊,眾人一窩蜂跑過去瞧熱鬧。
王老怪抱著一塊石頭上岸,這塊石頭呈扁平狀,有臉盆大小,厚大概有20公分左右,整塊石頭都是淡黃色的,顏色略微有些發白。
馬大寬試著抱了一下,估計有40斤重,在石頭的另一面,露出了巴掌大小的一塊乳白色的玉肉。
因此可以斷定,這是一塊玉料,而且品質還不算低。
王老怪說,從露出的玉肉來看,這是塊白玉料子,而且品質不低,就這巴掌大小的玉肉,也能賣出1萬多塊錢了。
但是,這塊石頭太重了,帶出山恐怕不行,只能把多餘的石頭和玉肉分離開,只把玉帶走,那樣就輕便出山了。
書說簡短,馬大寬、王公子和王老怪一行人,在那大山溝溝裡,又呆了三天,總算是滿載而歸。
雖然特別極品的玉石沒有發現,但是,這一次進山,百八十萬的收獲還是有的。
馬大寬也撿到了兩塊不錯的石料,算在一起,也能買十幾萬,雖然沒發大財,但是也沒有白來一次昆侖山。
按照原路,回到之前王老怪的住處,王公子選擇了一些成色好的玉料,跟王老怪談好了價格,準備讓人運回津海去,然後在自己的加工作坊裡做成首飾出售。
這次和田之行,就算結束了,馬大寬和王公子坐上飛機,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