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師行剪就簡單地說了一下當初的那段歷史和往事:
眾所周知,島國人十分迷戀天朝的文物,也喜歡收藏,偽滿時期,島國人組織了一次行動,名稱叫做“支那古跡保護行動”,大致的意思是,到各處有古跡的地方去保護和修複。
當然,這都是套話,修複是假,盜掘才是真的。
那時候,古跡保護行動的負責人,是島國人,但是不熟悉華夏的地理、民俗和風物,只好在當地僱傭了幾名向導。
雖說是向導,那也都是身懷絕學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要不然,島國人也不會花這個錢,他們多精明啊?
向導之中,有一個人,綽號就是叫做劉一鏟……
“原來是這樣,”馬大寬摸著下巴,“看來,傳聞劉一鏟犯案後,東渡到了島國,這並不是瞎說,因為他們之間有過合作?”
“在當時,這個所謂的保護行動,藉著保護文物的名義,真的是盜走了我們不少好東西,後來被政府發覺了,劉一鏟被定性為漢奸賣國賊,政府準備槍斃了這個劉一鏟,可是,這人十分的狡猾,巡警隊始終也沒有捉到這個人,再說那時候,國人四面受敵,生死存亡之際,文物丟失這種事,根本顧不過來,因此,劉一鏟不見了,也沒有人去追查他的下落,這個案子就只能不了了之……”
說完這些,師行剪也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雖然師行剪這個人比較老謀深算,但是畢竟是博物館的館長,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非常熱愛文物和古跡的,那一聲長嘆也是發自內心的嘆息。
談話到了這裡,有了一些冷場,因為馬大寬和師行剪都在個子想著自己的心事。
“師館長,我還有一些想法,不知道當講不當講?”馬大寬抬起頭說。
“嗯,快說啊!”
“那尊玉佛,專家是否已經鑒定出是唐代的玉佛了?”
“是的,已經用高科技儀器檢查過了,年代大致就是唐代……”
“我看了那玉佛的殘害,從坐姿的形態上看……看起來有些像……像……盧舍那大佛……”
聽到我這麼一說,師行剪立刻睜大了眼睛,似乎他腦中也浮現出了一些圖案。
盧舍那大佛,作於唐高宗鹹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的奉先寺,通高17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景觀和遺跡。
但是,最為有特點的是,大佛的面部,據古書上說,佛像的面部是按照當年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