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馬大寬背上一個雙肩包,就直奔了火車站。
當時津海的地鐵正在建設中,去火車站還需要擠公交車,很麻煩的。
火車也不是高鐵,從津海到京城,最快的火車也要3個小時左右。
到了京城的南站,馬大寬坐上號稱全國最擁擠的地鐵,一翻輾轉,終於是到了北影廠的大門口。
北影廠的門口,總是圍著很多人,據說從淩晨4點就開始了。
當時“北漂”這個詞還沒有出現,北影廠門口蹲守的人,大多都是懷揣夢想的年輕人,或者是心裡懷有一個明星夢,而又沒機會進入專業院校學習的人。
馬大寬掏出手機看了看時間,9點剛過,他就給文森打了電話,文森說,他很快就過來接他。
出門很急,馬大寬還沒有吃早點,現在也餓了,北影廠門口有很多賣早點的攤子,都不是本地人做的,可惜吃不到京城正宗的豆汁兒和油條。
這時候有一個煎餅攤子沒人排隊,馬大寬就快步走了過去,買了一套煎餅,咬了一口,差點兒沒吐了。
這什麼味道啊,可跟津海的差遠了?
要說這煎餅果子是津海的著名小吃,津海人也是從關外學來的,只不過,關外的煎餅主要用玉米麵兒,也不放雞蛋。
津海人改良了一下,用的卻是純綠豆麵兒,用羊骨頭湯和麵,攤好了圓圓的煎餅之後,在上面打上雞蛋,再撒上香蔥,趁熱吃,香味四溢,吃一口就能讓人記住一輩子。
可是北影廠這煎餅就甭提了,煎餅攤的又軟又粘還粘牙,而且還特別鹹,好像鹽不花錢一樣。
正吃著,身後有個人喊了馬大寬一聲,馬大寬一回頭,就看見了文森。
文森的穿著依舊很時尚,就是臉上有些疲憊之色。
馬大寬也知道,在劇組工作,幹這一行的人總熬夜,還缺覺,都是亞健康人群。
馬大寬三兩口把煎餅吞下去,就跟著文森進入了北影廠。
北影廠,北三環中路77號,是一個多麼神奇和製造夢想的地方。
工農兵雕像與脫漆的紅牆,曾經見證了中國幾代電影人的夢想和記憶,拍攝過很多很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作品,比如《紅樓夢》《末代皇帝》《黃飛鴻》《還珠格格》等等,無以計數的作品。
可惜,北影廠在2016年拆遷重建了,至於會建設成什麼樣子,也還不知道。
當時的橫店還沒有那麼大規模的影視城,其實橫店影視城是從1996年才剛剛起步的,主要是為了配合謝晉導演拍攝《鴉片戰爭》所用,也只是修建了很小的一部分明清的建築設施。
在2002年,雖然橫店已經發現了商機,也已經投資開始建設,不過在當時,大陸拍攝的影視劇,主要還是在北影廠裡面拍攝。
馬大寬跟隨文森一路走,走到了一個超大的攝影棚裡,裡面正在緊張佈置,看起來像是一個武打對決的戰鬥場景。
很多劇組的工作人員都在忙碌著,這樣的場景,在另一個世界裡的馬大寬是很熟悉的。
他的確是做過這一行,只是因為興趣,所以幹的時間並不長,沒堅持多久,就去開古玩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