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轔轔,馬蕭蕭。
一片綿延的青山腳下,一隊十來人的商隊,正趕著馬車,挑著擔子,緩緩的前進。
日落西霞,昏黃的夕陽墜落在山的另一側,投下大片的陰影,暑氣漸消,山中有輕微的狼嚎聲響起,夜晚漸漸來臨。
“寧少爺,今晚是趕不到三水鎮了,我們就在前面找個地方歇息一晚,明日再繼續趕路,您看如何?”
一個穿著灰布衫,帶著方巾,身材健壯,眼睛炯炯有神的中年漢子,快步走到車隊中央的馬車邊,對著馬車裡的人問道。
“寧某隻是搭個便車,一切都聽張管事的。”
馬車裡,寧遊睜開眼,結束吐納,緩緩的回答道。
自那日向寧婉兒交待家族事宜後,寧遊第二日就出發了,追尋巡天道觀山門而去。
今天已經是第五天了。
據老道士所說,巡天道觀背靠大河,走水路很方便,可坪山縣身處內地,雖有大江經過,但距離大河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所以必須先走六七日陸路,抵達三水鎮,才能坐上北去巡天道觀的大船。
既是求仙問道,寧遊自然不可能帶家奴僕人,孑然一身,身上只有一個劍袋和隨身老道士。
但為了趕路方便,也為了路途安全,寧遊加入了一個商隊,結伴前去三水鎮。
中年漢子,就是商隊的領隊,也是商隊的管事,平日裡就在坪山縣討飯吃,雖說寧遊是離家尋仙,但誰知道是不是一時興起,隨時會跑回家?
寧家可是本地百年大族,力量雄厚,寧遊是家族獨苗,萬一出了點事,他擔待不起。
所以自然不敢得罪寧遊,萬事都和寧遊商量。
得到寧遊的回覆,張管事應了一聲,隨即招呼商隊加快速度,走出山腳,去前方找個好地方夜宿。
看著張管事離開的背影,寧遊閉上眼,又細細的感知了一番體內的元氣,臉上露出了喜意。
“一月有餘,丹田內元氣就充盈起來,甚至有發脹的感覺,這是滿了?”
“前輩,難道我就是不出世的天才?”寧遊笑著對腰間破破爛爛的劍袋說道。
“你萬萬不可有此想法。”
老道士立刻開口阻止。
和寧遊相處了一個多月,他對身前的青年已經有了些許瞭解。
做事謹慎細膩,凡事未做則憂敗,喜歡做多手準備。
可日常生活中,好自誇、好華服、好美食、好美人,路過的小鹿背影覺得好看都要盯著瞅一瞅公母。
眼睛就像帶鉤子一樣,能輕易的看出街上的美人。
同時好法術、好修行。
性子堅韌,天然樂觀,得不到美人美食,粗茶淡飯亦能苦中作樂,津津有味。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沒什麼脾氣,能聽得進去忠言。
所以儘管知道寧遊並非那種洋洋得意到不知天高地厚的性子,可老道士還是快速的打擊道:“千萬打消這種念頭。”
“這不是天才的表現!”
“恰恰相反,這是天資不佳才有的現象。”
“為什麼一門同樣的功法,有的人修行很快,有的人很慢?”
“原因就在根骨,每個人根骨不一,對元氣的吸收也不一樣,有的人根骨好,能快速吸收元氣,壯大自身,化為法力。”
“有的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元氣消散,只有少部分被自己吸收。”
“還有,因為天生百脈通盈程度也不一樣,能儲存的元氣也不一樣。”
“你現在的症狀,就是這幾日太過勤奮,修行的狠了,丹田吸收不了。”
老道士無奈的說道:“我之前就已說過,修行最重要的是靠天賦,靠機緣,無需太過勤奮,過猶不及。”
“那我現在怎麼辦?”寧遊撓了撓頭,心裡有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