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王強帶著母女二人早早地出發了。
他們第一站就是趕往黃埔軍校的舊址參觀。
黃埔軍校位於珠江邊的長洲島,這可是個神聖的地方。眾所周知,黃埔軍校培養了國共兩黨大批的軍事人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輸送了無數新鮮血液和鬥爭力量。
黃埔軍校的大門北臨珠江,門額上“陸軍軍官學校”的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邊還有徐向前題寫的“黃埔軍校紀念館舊址”幾個大字。
進門迎面有一棟走馬樓,是典型的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有三條通道和四排房舍。
據說,以前門前嵌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這就是偉大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為慶賀黃埔軍校成立而特別題寫的,後來一度毀於戰火。
王燕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參觀了許多歷史文物陳列,王強和黃晴也興趣盎然地跟在後面。
當王燕看到學院宿舍那一床床鋪得整整齊齊的被褥時,發出了“哇塞”的一聲驚呼。隨即,她對王強說:“爸爸,真的很整齊啊,看起來也很漂亮。”
王強湊上前說:“這就是紀律部隊的風貌,要不怎麼說黃埔的學生軍是北伐的鐵軍呢?”
在參觀黃埔名人堂的時候,王燕發現江南籍的名將不少,便笑著對王強說:“看來江南人還是蠻會打戰的啊。”
王強回應道:“那是當然,最著名的黃埔三傑就都是江南人。”
黃晴也逗:“都說無湘不成軍嘛。”
三人參觀完後,步行往香山大學走去。這倒不遠,只有幾公裡的距離,走路也就二十分鐘。
香山大學也是由中山先生創辦的,始建於1924年,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了。
這一站倒是王燕心裡最嚮往的地方,不光是香山大學的文科好,尤其是校園的環境和氛圍。
正門是一塊很寬闊的五孔牌坊,上面是中山先生親題的“國立香山大學”六個大字。進門後是兩條並行的大道,名曰逸仙路,逸仙就是中山先生的字號。
時值寒假,校園裡還沒什麼人,只是偶爾走過幾個人,應該是教職員或家屬。
三人走了很長一段,看到有個涼亭,叫惺亭,據說是為紀念革命先烈修建的。
王強和黃晴便在亭下歇息。
前方不遠處有尊中山先生的大銅像,很是宏偉。
王燕一個人蹦蹦跳跳朝那邊走了過去。
黃晴說:“沒想到大學校園這麼大,你們那邊應該沒這麼大吧。”
王強說:“我們那邊比這裡還大,因為那邊是新城區。”
黃晴說:“有必要這麼大嗎?”
王強說:“大學大學,就該大一點。大學越大,證明能容納的學生和學科就多,就能更多地培養人才。你覺得呢?”
黃晴點了點頭,輕聲說:“是啊,還是燕子她們趕上了好時代。”語氣中流露出一種自憐。
王強聽著心裡有點難過。他當然知道,黃晴是有所指的。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黃晴說:“要不等燕子畢業念大學去了,你也去回回爐?”
黃晴捂著嘴笑了,說道:“我去學?學什麼啊,難不成學相夫教子?!”
王強說:“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嘛。再說,現在時代發展這麼快,說不定過幾年又是一番景象了呢?你想想,改革開放這些年,變化大吧。”
黃晴雖然很贊同,但仍只是輕輕地點點頭,眼睛卻注視著不遠處的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