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巴登親王,也算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重要將領,家族領地就是巴登公國。自己本身已經是一國主宰卻是效力於哈布斯堡家族,這在歐洲並不奇怪。原本歷史上的歐根親王尚且還是薩伏依的親王,也還不是為奧地利沖鋒陷陣。
這是長期的分封制下導致的結果,悠久的歷史並不讓人會對這種制度産生怪異之感。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是一個分裂的帝國,但是它卻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歐洲多個世紀以來,就只有神聖羅馬帝國這樣一個帝國,只有他是被普遍承認的合法的權威的帝國,歷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都接受教皇加冕,神聖性.正統性無可爭議。像是最開始的海洋大國,無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還是以後大不列顛,他們所宣傳的“日不落帝國”,都只是一種口號.或者噱頭,即便是他們的領土確實是如此地廣博,但是“帝國”的稱號卻是不合法的.不被承認的。他們國家的等級依舊是王國,君主的封號依舊是國王。當然,以後的維多利亞女王會給自己加上一頂印度女皇的頭銜,暫且不表。
正因為如此,雖然神聖羅馬帝國日落西山,國力一天天下滑,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依舊非常值錢。巴爾幹半島的四國大戰,利奧波德一世號召諸侯勤王,雖然這些諸侯再怎麼不情願,不是還得意思一下,就連教皇也不是要聲援。
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冠的正統性,無與倫比的威望,歐洲最尊貴的頭銜,唯一的帝國皇帝。這也是為什麼明明諸侯的權利日益擴大,皇帝的詔書越來越不受重視,但是依舊那麼多諸侯畢生渴求著這頂皇冠。
也正因為如此,巴登親王效力於哈布斯堡家族,其實就相當於中世紀封臣向封君服兵役。
然而,因為巴登公國國力弱小,國土狹長,與多國接壤,最重要的是還與法屬松德高比鄰而居。隨著路易十四越來越暴露出對德意志領土的野心,巴登親王也是負有抵禦法國的責任。雖然現在奧地利以“幫助盟友波蘭”的名義出兵,也算間接地與法國同盟,但是總是要防備法國人的。因此,此次出兵,巴登公國沒有派兵參戰
巴登親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堅定支持者,再加上歷次作戰也是擁有不俗的表現,因此由他親自率領奧軍進攻俄瑞聯軍。
原本,奧軍應該在波西米亞王國集結完畢,由此北上,透過波西米亞領土西裡西亞,然後直接與波軍會師。再向西開進。因為西裡西亞與波蘭和勃蘭登堡俱都是接壤的。
而且西裡西亞是一片廣大的平原,這片土地上商業繁榮,尤其是以其發達的紡織業業聞名歐洲。未來,普魯士王國原本也不過是個二流小國,但是自從腓特烈大帝奪取這片土地,國力就蒸蒸日上.一發不可收拾。近代的時候,還爆發過“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成為馬克思研究無産階級理論的素材之一,為後來的巴黎公社運動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失敗經驗。
因此,由西裡西亞這塊平原向勃蘭登堡進發是最方便快捷的。然而,這一次的大戰,規模可以說是空前的。奧地利.波蘭.法國三國聯軍,最後又該是誰指揮的問題。這樣一場註定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戰役,如果讓波蘭國王指揮大軍,這對於奧地利來說可沒有好處。
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抗擊土耳其人,已經在歐洲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如果再讓他獲得如此巨大的威望,說不定可以憑借威望和特蘭西瓦尼亞這塊富庶的領地,再次坐穩波蘭國王的王位。
奧地利與波蘭是盟友不假,但是某種程度上一個虛弱的盟友更加好控制。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歐洲的諸多戰役,也是有組成聯軍的習慣,但是他們卻更喜歡獨立作戰的原因。因為聯合部隊實際上是最難調和的,各國的利益又不可能完全一致。
只有當其中一國勢力最大或是敵人勢力很大的時候,又或者兩國關系特別緊密等特殊情況,聯合作戰才會成為無可避免的選擇。
因此,奧軍放棄了和波蘭聯合的機會,轉而穿過波西米亞王國西面的厄爾士山脈,進入薩克森選侯國,北上進入勃蘭登堡地界。
巴登親王親率六萬大軍來到厄爾士山脈,厄爾士山脈是波西米亞西部的連綿不斷的山脈,與波西米亞西南邊境舒馬瓦山脈相連,共同組成了波西米亞西部的天然防禦體系。
奧軍透過厄爾士山脈的傑欽山口,順利的進入薩克森選侯國境內。目前薩克森選侯國尚保持中立,因此奧軍順利的渡過薩克森國內的易北河。沿著易北河北上。
易北河是歐洲重要的航運水道,發源於波蘭王國的科爾科諾謝山,流經波西米亞王國,薩克森選帝侯國,勃蘭登堡選帝侯國,漢諾威選帝侯國,漢堡等諸多地區,然後注入北海。
因此對於奧軍來說,放棄與波軍會師而從勃蘭登堡南部進攻,可以憑借易北河的航運而獲得及時充足的補給。後勤大大的保障,在任何時代,軍隊的後勤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
奧軍興致沖沖沿著易北河前進,他們對於勝利是如此的信心滿滿。因為巴登親王已經得到了俄瑞聯軍的最新訊息,瑞典國王帶著主力迎擊波蘭國王。
而負責對付奧地利六萬大軍和自西向東進發的三萬法軍的,僅僅是俄國沙皇彼得率領的五萬六千人。
最重要的就是彼得把絕大多數騎兵借給了卡爾十一世,自己只有哥薩克騎兵旅和胸甲騎兵旅一萬六千名騎兵,而奧軍卻擁有二萬匈牙利騎兵。優勢是如此的明顯。
哥薩克騎兵和匈牙利騎兵俱都是輕騎兵,可謂八斤八兩,然而俄國的胸甲騎兵旅卻是身著鎧甲的。實質上,胸甲騎兵旅的鎧甲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透過增加騎兵的重量而增強撞擊力度的,其實他對於騎兵的保護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一方面身著胸甲可以增強騎兵的信心,至少讓他覺得自己受到堅固鎧甲的保護。實際上這種鎧甲對於火槍和炮彈的抵禦力很微弱,並沒有說到了防彈衣那種程度。即便是擁有防彈衣那樣的強度,但是騎在沖鋒的馬匹上,被子彈直接射中,即便不死,那強大的沖擊力足以把騎士撞下馬。然後,就只能夠被後面的馬蹄踩踏成肉泥。
這一點,從物理學上可以加以證明。高速運動的大質量物體,當遇到對面物體相對而撞,瞬間就會産生巨大的能量。大家也應該聽過飛機在天上被一隻鳥撞毀的新聞吧,高速運動的大質量的飛機,迎面撞擊一隻低俗運動的小質量的鳥,産生的能量可以使其爆炸毀壞。
而速度較高的質量也比較大的騎士,迎面撞擊速度很高的質量小的鉛彈,産生的能量足以將其掀翻下馬,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胸甲騎兵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厲害。不過在面對同樣使用冷兵器作戰的輕騎兵,胸甲的防護力就比較強了。只不過,胸甲騎兵在設立之初,承擔的戰術任務就是沖擊敵軍的步兵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