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這個時候,平原君趙勝突然開口說道:“大王,臣以為大都督勞苦功高,為大王打下了許多疆土,或許是時候給大都督封君了。”
趙丹楞了一下,有些奇怪的看著趙勝。
這家夥什麼時候和李牧混到一起去了?
趙丹還沒有說話,一旁的虞信突然也開口了:“大王,臣以為大都督為國徵戰多年,若是讓大都督一直在外,未免讓人非議說大王薄待功臣,還是授予大都督君候之位,讓大都督回鎮邯鄲才是。”
趙丹神色古怪的又看了虞信一眼。
說實話,一個建議能夠在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就得到趙勝和虞信這兩派首腦的同時支援,那還真是有點不容易。
趙勝和虞信一開口,其他人自然是紛紛附和,甚至連看上去態度偏向中立的鄭朱也認為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事情。
龍臺諸多重臣之中,除去李牧自己和還在攻伐韓國的廉頗和劇辛,剩下的所有人都眾口一詞的認為應該將李牧給盡快調回來!
趙丹心中瞭然,看來這些重臣們對於李牧,還是心有防備啊。
不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畢竟李牧現在身為趙國大都督,可是總督北方諸郡軍事,在極端情況下可以直接徵集出十萬騎兵,絕對是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這支強大的力量完全掌控在李牧的手中,別人幾乎沒有插手的機會。
這樣的做法雖然確保了邊騎軍團的強大,但是也讓別人非常容易就會認為李牧是擁兵自重。
而且李牧本人在邯鄲之中本身就沒有什麼盟友,所以有今天這個局面倒也不是太讓人意外。
說白了,這些家夥們害怕李牧隨著手中軍權的膨脹而走上造反的道路。
只要將李牧調回邯鄲,那麼趙國中央就有一千種辦法給邊騎軍團慢慢的摻沙子,從而分化邊騎軍團,保證邊騎軍團不會被李牧一個人獨掌。
這樣的話,就算李牧日後真的有什麼不臣之心,那麼被分化的邊騎軍團也不足以支撐李牧的這種野心。
想清楚原因之後的趙丹不禁有些啞然。
照理來說,猜忌有軍權的大臣這是君王喜歡做的事情,怎麼寡人都還沒有猜忌李牧,這些李牧的同僚們倒是先替寡人猜忌上了?
要知道在李牧的身邊可是有著大量的胡衣衛密探潛伏的,這些人一方面在暗中保護著李牧,同時也起到一個監視和了解李牧的作用。
這麼多年下來,趙丹自認為對於李牧已經足夠瞭解。
這就是一個很純粹的軍人,他更喜歡的是在戰場上征服敵人,對於政治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野心。
而且從歷史上來看,趙國的北方部隊一直都被掌握在李牧的手中,可是李牧從來也沒有任何的造反之心。
想到這裡,趙丹不由得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李牧是不會造反的,這一點趙丹心知肚明,但是卻沒辦法開口解釋。
怎麼說,難道說寡人看過後世的史書,李牧直到死前都沒有造反?這理由也沒人信啊。
而且也不能夠打馬虎眼含混過關,畢竟現在可以說是幾乎所有的龍臺重臣都不希望李牧繼續獨掌北方軍權,這麼大的反對聲浪是趙丹這個趙國大王也不能無視的。
不得不說,幾名大臣的建議還是很有可取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