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呂不韋的心思,最好王翦再出點什麼小差錯,然後被李牧打得大敗而逃,這個時候才是自己應該站出來收拾殘局的時候。
到了那個時候,無論秦王楚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必須要將議和的權力交到呂不韋的手中。
有了這個權力,呂不韋就能夠更加光明正大的以幫助秦國的名義來悄悄的坑幾波秦國,好達到讓趙國盡早統一秦國乃至整個天下的目的。
說實話,現在呂不韋已經不是很把這個秦國相邦的位置放在眼裡了。
縱觀如今的天下局勢,趙國的一統似乎已經是一種完全不可阻擋的事情了。
說起來呂不韋也有些不敢置信,七年前那位年輕的大王對自己親口許下的諾言,竟然真的能夠有實現的一天。
自己竟然真的有機會當上這整個天下的執掌者!
雖然說仍舊要屈居於大王之下,但是以呂不韋自己來說,也沒什麼不滿足的了。
別忘了呂不韋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什麼呂太公的後裔,但是他自己心理清楚得很,呂氏齊國早都滅亡了,現在誰還管什麼呂太公後裔啊?在大部分人的眼裡,呂不韋只不過就是一個商賈出身的家夥罷了。
一個商賈出身的家夥最終能夠真正的成為這整個華夏世界之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這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更重要的是,按照現在這個劇本下去,呂不韋的外孫將會成為下下一代的趙國大王!
一個擁有著呂不韋血脈的男人坐在君臨天下的王位上,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能讓人開心的事情嗎?
就在呂不韋暢想未來美好人生的時候,他突然聽到了秦王楚陰惻惻的聲音:“綱成君,如果寡人沒有記錯的話,當初是汝極力推薦這個王翦出任主帥的吧?現在這一仗打成這個樣子,汝就沒有什麼想要對寡人交待的嗎?”
蔡澤一聽到秦王楚的這句話,整個人的冷汗就開始下來了。
秦王楚說的還真的是沒有錯,王翦和尉繚的這一對搭檔,其實還真的就是蔡澤推薦的。
但是問題在於,蔡澤當初在推薦王翦作為主將的時候,其實還真就沒有什麼私心。
因為眾所周知的是王翦之所以崛起,那是因為平定了陽泉君羋宸的叛亂。
而在那場叛亂之中,和王翦聯系最深的人並不是蔡澤,而是呂不韋。
所以如果一定要給王翦打上一個記號的話,那麼說他是呂不韋的人,估計還比較容易讓人相信。
因此平心而論,蔡澤在推薦王翦的時候,是真的覺得現在秦國就王翦這麼一個家夥有那麼點希望能夠和李牧對上一對。
事實上,蔡澤覺得王翦也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夠做到的最好。
俗話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敵人的研究是戰國時代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蔡澤算是秦國之中比較早的去潛心研究趙國的人了,或許這和當年蔡澤曾經和那位趙王見過一次面有關。
正是因為這份研究,所以蔡澤才覺得,騎兵這種兵種,還真是不能夠單純的以數量來算。
在蔡澤自己看來,這五萬趙國騎兵只要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未嘗就不能夠發揮出十幾萬乃至二十萬大軍的能力了。
再考慮到王翦只不過剛剛掌軍,對于軍隊的指揮能力和整合都還在進行之中,再加上本身秦軍的戰鬥力也處於一個較弱的時期,能夠打出這樣的結果,似乎也並沒有什麼讓人意外的。
但是道理蔡澤都懂,問題是他能夠當著秦王楚的面說出來麼?
當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