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道雜之,這區區五個字,便精闢無比的概括了漢宣帝的治國思想。
何謂霸道?霸道的最佳代言人當然就是秦國,而秦國以法家思想立國,霸道和法家本就是不可分離的。
何謂王道?王道一直以來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自孔子以降,孟子、荀子等諸多儒家大能,無不極其重視王道思想。
所以“霸王道雜之”這句話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儒法並重,以儒家王道為教化,以法家霸道而擴張。
趙丹面前的荀子恰好就是這麼一位儒法並重、天下聞名的大學者,而且還是一個趙國人。
因此在穿越之後,趙丹早早就已經派人向荀子發出了邀請,然而這位荀子一直以來都含糊其辭,看上去並不是很想回趙國的樣子。
但奇怪的是當長平之戰分出勝負之後不過短短半個月,荀子就辭去了楚國蘭陵令的官職,帶著兩名得意弟子來到了趙國···
很顯然,大儒也有一顆為官之心啊。
不過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孔子當年周遊列國不也是為了求得官職,以使自己的理論有用武之地麼。
這位荀子用是肯定要用的,但是在用之前,一個小小的、考驗能力的理論測試還是必不可少的。
於是趙丹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今諸國爭霸,以先生之見,寡人當如何為之?”
荀況想了想,開口道:“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亡。”
趙丹聽了暗自點頭,果然這位荀子的確如傳說中所說是王霸並重,這一趟算是沒有請錯人。
於是趙丹再開口問道:“以先生之見,何為王,何為霸?”
荀況答道:“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趙丹想了想,又問道:“先生當知在清河之會上,那範睢所言之‘一統天下論’。”
荀況表情變得嚴肅,十分鄭重的點了點頭,道:“確有所聞。”
趙丹並沒有發現的是,就在他和荀況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坐在荀況身後的李斯和韓非兩張年輕的臉龐上都不約而同的閃過了興奮的光芒。
法家的人,天生就是大一統思想的擁護者。
其實自從戰國後期以來,已經有不少人提出或者說是預見到了未來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大一統帝國。
但是像範睢這樣以一國相邦的身份公然向天下昭告說明秦國有併吞天下之志,還真就是戰國七雄之中的頭一份。
範睢的這份言論自發布以來在整個華夏大地掀起了極大的波瀾,贊同者有之,不屑者有之,怒罵者亦有之,總之整個思想界都因此而炸開了鍋,稷下學宮那邊據說更是每天都因此上演無數辯論和罵戰。
趙丹問出這個問題,就是想要觀察一下這位荀子到底對於大一統思想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
只要在這個問題上,荀況能夠給出趙丹一個足夠滿意的答案,在趙丹看來就合格了。
一旦荀況透過了趙丹的考驗,那麼趙丹事先預留下來的趙國六大臣之中的中尉之職,就算是找到新主人了。
荀況會怎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