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和趙國的支援下,魏文侯命吳起向西一路攻佔了秦國的西河之地,將秦國壓縮到了僅剩關中,幾乎到了要亡國的地步。
而在東邊,三晉聯軍接連擊敗齊國宋國等國家,從東方奪取了大批土地,在擴張的同時有力的遏制了齊國的崛起。
在南邊,同樣也是三晉聯手出擊,將楚國打得連連敗退。
而在北邊,魏國透過趙國的支援滅亡了中山國,使中山國成為了魏國的土地。
考慮到地理因素,如果沒有趙國和韓國的鼎力支援,那麼魏國想要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魏文侯當年能夠透過團結三晉來鑄就魏國的霸業,那麼現在的趙丹為什麼就不能透過團結三晉來鑄就趙國的霸業呢?
李世民抄得,寡人抄不得?
當然啦,就算是要借鑒,那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要符合實際情況,盲目的照搬那是蠢才才做的事情。
用一句後世流傳度很廣的話來說就,那就是要搞一個“具備趙國特色的魏文侯式外交路線”。
比如說趙丹所提倡的這一次外交路線和魏文侯就有所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趙丹和趙國是老大,魏國和韓國如今只能充當小弟的角色。
老大的好處就在於可以吃肉,而且能吃最肥的肉,而小弟只能喝湯。
而且老大也不需要害怕小弟的崛起,如果每一場大戰都是老大吃肉小弟喝湯,那麼小弟成長的速度顯然是遠遠比不上老大的。
這就是為什麼戰國初年魏國一家獨大,韓國和趙國雖然跟著魏國得了不少好處,但卻始終沒有強盛起來的原因。
當小弟顯然是一件很沒有前途的事情。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並不是趙丹最近才萌生出來。
長平之戰的結果就是這種“老大吃肉,小弟喝湯”思維的最佳體現。
在這場大戰之中,趙韓魏三國聯手出戰,趙國作為老大獲得了最大的那一塊肥肉,也就是四分之三個上黨郡。
韓國和魏國作為小弟,則各自獲得了四分之一的上黨郡以及陶郡的一個縣,這就是喝湯。
說白了,趙國吃肉韓魏喝湯這件事情在長平之戰中已經是既定事實,而趙丹目前所想要做的只不過是以外交的方式來將這種事實給確定下來,並且在以後的爭霸路途中繼續延續下去罷了。
當然了,這些東西趙丹並不會完全告訴自己面前的這些大臣們,因為沒那個必要。
作為一名國君,趙丹最重要的責任無疑就是要制定趙國的整體方略,而具體的執行和操作,比如說外交、內政乃至作戰再交給面前的這些大臣以及大臣們下屬的官員和士兵們去執行就是了。
細節可以商量,但是戰略方針這種事情,就交給大臣們去自行領會吧。
就在這個時候虞信開口說道:“大王,那魏王圉乃是親秦之人,若大王欲連魏,此恐為一大阻礙。”
是的,雖然說趙丹的確很想收魏國這個小弟,但是魏國願不願意當趙丹的小弟其實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趙丹的心中其實早就已經有了計較。
只見趙丹微微一笑,對著虞信說道:“虞卿勿憂,此時寡人已有計較。對了,寡人聽聞那信陵君魏無忌已然北上,不日便可抵達邯鄲。寡人慾收其為寡人所用,不知眾卿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