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丹說出決定之後,大殿之中一時間群情洶湧。
趙國群臣在虞信和樓昌兩位大臣的率領下紛紛跳了出來,表達了對趙丹打算親徵一事的反對。
就連剛剛被趙丹削了一頓的趙豹也顧不得什麼臉皮不臉皮的,同樣也是旗幟鮮明的表達了反對之意。
這可是戰爭啊!
要知道現在戰國時代的戰爭,可和春秋時代不同了。
春秋時代的戰爭,說起來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也就是所謂的“君子之戰”。
通常來說,春秋時代的戰爭都爆發在國境線上。
因為國境線又被稱為“疆”,所以戰場也可以被稱為“疆場”。
由於國境線在“野”,所以在國境線上爆發的戰爭又被稱為“野戰”。
雖然名為野戰,但是這個野戰可一點都不野蠻,反而處處透著文明的意味。
這是講文明,講禮儀,遵守規則的戰爭。
怎麼個講文明禮儀守規則呢?
最有名的一條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在春秋的時候作為宣戰使節是一件很輕松的差事,使節們會大搖大擺的走進敵軍的軍營,然後恭恭敬敬的朝著敵軍的主帥遞交戰書,接著被客客氣氣的送出來,搞得好像是去好朋友家旅遊一樣。
最為有名的一個講禮儀之人,莫過於在某個版本之中被認為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
宋襄公在泓之戰中說過:“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不重傷,說的就是在戰鬥的時候如果敵人有人負傷了,那麼就不要讓他重複受傷。
不禽二毛,說的就是不能擒拿白頭發的敵軍士兵。
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險隘的地方狙擊埋伏敵人。
不鼓不成列,就是在敵人沒有完成列隊之前,不應該擂鼓發動進攻。
宋襄公完美的遵守了這些禮儀,並沒有趁著楚軍渡河的時候半渡而擊之。
然後宋襄公的宋隊就被過了河整理好陣型的楚國大軍一平了。
吃了這場大敗仗的宋國從此和稱霸再扯不上任何關系,喪失了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流強國的最佳、也是唯一一次機會。
也不僅僅是宋襄公,其他守規則的君子們,大抵也差不多是這樣的下場。
正所謂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於是後來大家打著打著覺得吧,這打仗還是別那麼君子了,還是卑鄙一點,小人一點可能比較好。
當大家都從君子變成小人之後,戰國時代就到來了,野蠻而殘酷的兼併戰爭就到來了。
戰國時代的戰爭,那可就沒有這麼多廢話和條條框框了,怎麼能贏怎麼來,從這個時候開始,戰爭就變成了典型的“小人之戰”。
事前宣戰?不存在的。我們要的是不宣而戰的突然性和隱蔽性。
不斬來使?不存在的。你作為使者到我的地盤就得小心一點,不然我不爽了分分鐘砍你的頭,然後再把你的頭送回去,也算是禮送使者啦。
至於什麼不重傷不禽二毛不以阻隘之類的東西,你要是在這個時代跟領兵的將軍們去講,那麼將軍們應該會給你一個關愛智障兒童的眼神。
尤其是在白起橫空出世之後,整個戰國時代的戰爭完全被白起推高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各國的軍事家和將軍們都意識到了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戰爭也由此變得更加的殘酷和血腥。
也正是因此,越是靠近戰國後期的戰爭,它的規模就越大,參戰雙方陣亡的人數也是破紀錄的不停上升。
而且這種危險也並不僅僅限於前線沖殺計程車卒,就連率兵出征的主將們也同樣有著戰死沙場的危險。
比如說過去的二三十年裡,戰死沙場的主帥就有伊闕之戰中的魏國名將公孫喜,閼與之戰中的秦國主帥胡陽,即墨反擊戰中的燕軍主帥騎劫等等,不少還都曾經是名動天下的人物。
這趙丹如今要是親自出徵,萬一有個好歹的話···
要知道現在趙丹的孩子們可都沒有成年呢,到時候豈不是就變成了國危主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