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有一婦人求見,其自稱為姬氏女,姜家婦,父、夫、子皆喪,姜家人道她命硬,奪其夫之家業,將她趕出了姜家,姬氏求救無門,聽聞陛下經過,特來拜見,望陛下為她主持公道。”楚昭的話音才落,四珠走了過來稟告。
楚昭聽了前半截還罷了,再有那姓氏,“朕記得姬家昔日與楚家多有舊怨。”
這話一出,無人敢回應,楚昭道:“看來是真沒辦法了,這才求到朕的頭上。讓人進來!”
如今所在的地方離舊京不遠,楚昭順便找了個宅子落腳,跽坐於上,很快一個有些狼狽的婦人由四珠引著進來。
“妾身姬氏,拜見陛下!”姬氏朝著楚昭一拜,楚昭叫起,但見其容貌,這人她倒是認得,能叫她認得的婦人是極少的,這位恰恰又是除了齊氏之外的第一人。
因何?楚昭記得在京城的時候,不過是偶然幾次跟著鍾氏參加宴席,這位是每次都找鍾氏的麻煩,叫楚昭就是想把她忘了都不能啊!
“許久不見!”楚昭打著招呼,不知道的還以為她跟姬氏多認得呢,姬氏卻整個人一凜,抬起頭看向楚昭,四珠在邊喝了一聲,“放肆!”
姬氏一個哆嗦,楚昭揮揮手道:“你竟然尋到朕這裡來求朕救你,看來你是真的走投無路了。說吧!”
一旁的人裡,柴景和魯種是不知楚家跟姬氏有什麼恩怨的,齊淮清楚,目光暗了暗,亦不曾吭聲。
“多謝陛下!”姬氏聽到楚昭前面的話,差點沒被嚇死,得楚昭鬆口,這是她唯一的機會了,如果楚昭記仇不願相幫,也是她自尋死路。
“家父家夫之死,因徐禹而起,更因叔父有心加害。徐禹進京之時,我們一家本來要逃了出去,是叔父故意將家父推倒,我夫為救家父,才被徐禹的兵馬所殘,之後叔父更將小兒丟棄,致使我一家,家破人亡,請陛下,請陛下為妾身主持公道。”姬氏憶起自己的父親死了,丈夫死了,兒子也死了,泣不成聲。
殺了她父親丈夫兒子的人已經死了,可是,幫兇還活著,更將她父親的一切,丈夫的一切奪了去。
“朕記得,姬家人丁興旺,你應該還有兄弟。”仇人嘛,自是要知己知彼的。楚昭專門讓人查過姬家的事,姬氏還有兄弟呢。
這一回不用姬氏回答,齊淮道:“姬氏一門,均為徐禹所屠,所剩者寥寥無幾。”
姬氏,姬氏哭得不成人樣,楚昭道:“你可知誣告何罪?”
“妾身知道,當日叔父推倒我父親之時,有人親眼見到,他願為妾身作證。”姬氏顯然不是有備而來,楚昭點了點頭,一眼掃過堂中的三人,“三位誰願審理此案?”
“老朽不才,願請為陛下效力。”魯種邁出了一步搶先自請,楚昭點了點頭,“好,此事交由先生。都說亂世用重典,若是姬氏所告屬實,姬家滿門,理當查個清楚。”
“是!”魯種不是世家出身,比起柴景或是齊淮來,他不會偏袒世家,當然,楚昭又何嘗不是借這件事看看魯種此人,究竟能不能用。
唉,冀州依然缺人吶,楚昭只要一想到這裡就頭痛了,看來得再下求賢令。
這麼一想,楚昭將姬氏的事交給了魯種,想她會在豫州盤桓許久,正好下達求賢令,依然是不拘家世,不論相貌,凡自認有才之士,由她親自面見,試過屬實,必當用之。
此詔一下,得,四面八方覺得有才的人都來了,楚昭每日坐在堂前,見各色各樣的人,聽他們毛遂自薦。
可惜真正有才的人太少,至少到現在,楚昭所求的是宰相之才,所見的人裡,無一人符合,楚昭這心裡是拔涼拔涼的。
果真濟世之才難得,難得!楚昭灌了一杯茶,一身白袍的青年緩緩走來,本來喝著茶的楚昭難得見到這樣的人,一時都看呆了。
怎麼形容呢,俊逸瀟灑,額頭一點硃砂襯得一張臉分外的妖僥,白衣飄飄,晃若仙人。
楚昭其實是個看臉的人,乍一見此人,楚昭有幾分失神,她一直覺得楚毅之的容貌已經是天下無雙了,柴景還差那麼一點,但是此人卻比楚毅之更甚,尤其一身的氣度,楚昭感覺到那顆老女人的心竟然破天荒地加速了……
“蕭其陳拜見陛下!”美男吶美男,一舉一動都是一道風景。
“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楚昭一言道破美男的名字出處,蕭其陳一笑,“謝陛下誇讚!”
楚昭擺擺手,“蕭先生風華絕代,實不可多得之妙人。不知才華如何?”
問著重點,蕭其陳道:“陛下如今一統天下,民心穩乎?世家穩乎?江山穩乎?”
“未穩。”楚昭答得十分乾脆,蕭其陳笑了,這樣直白的陛下啊,或許是因為過於年輕。
楚昭如今天下一統,可是,她尚未滿雙十年華,又怎麼會不年輕。
“陛下於冀州,雍州等人甚得民心,但如梁州,荊州,昔日徐禹之所,徐禹雖對世家屠殺,待民十分寬厚,故率千軍萬馬可與陛下相拼。徐禹自刎而死,陛下寬待陳朝舊部,任陳之相以重任,何嘗不是在安撫人心。至於揚州和徐州,那是世家之地,柴七郎雖領世家歸附,陛下大軍未入揚、徐之地,且天下初定,不可再興戰事,可是,昔日的青州就是前車之鑑,青州之民但知太尉而不知皇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世家,陛下初初登基,論女子可為帝否,世家知陛下不好惹,暫時忍下了,卻不等於他們真心為陛下所用。”
“民心未穩,世家未定,江山依然動盪,陛下直言未穩,必是心知其中深意。”
很真誠,哪怕人人都心知肚明,偏偏卻沒有一個敢說出來,蕭其陳說透了,說明了,楚昭也來了興趣,“你有何良策?”
“非我之策,而是陛下早已想好了應對之法。陛下初登基公告天下,推行平價售鹽,以饋天下百姓,百姓務實,陛下此舉若能全面推廣,必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