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隨著騎兵將軍灌嬰的閃亮登場和第一支漢家騎兵的組建成功,漢軍的軍事實力有了一定提升。在那個年代,有一支騎兵隊伍,尤其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騎兵隊伍,那是何等的霸氣,在戰場上的底氣也就足了些。這支騎兵隊伍很快就投入了使用,至於是怎麼使用的,我們後文書講。
我們前文書丟下了一個包袱,那就是關於劉邦的大戰略提及到開闢南部戰場,這就要策反九江王英布。英布是何許人也,他怎麼能輕易地就被劉邦策反了呢?
俗話講得好,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既然劉邦能夠看到策反英布的機會,說明英布和項羽的關系産生了嫌隙。的確,當上九江王的英布把自己封國的都城定在六這個地方,六是英布的老家,英布就是想好好炫耀炫耀,看吧,當年我只是個小小的指不定哪天就會被處死的刑徒,今天,我成了天下的十八王之一,這九江國也不小,都聽我的指揮。我現在要什麼有什麼,誰還看不起我?也正是因為英布現在要什麼有什麼,所以他不想再摻和進紛雜的戰事中去。當年他跟著項羽走南闖北,披堅執銳,那麼不要命地在戰場上拼殺,那就是為了博得一個美好的未來,他也想裂土封王,也想要光宗耀祖。現如今,他達到自己的目的了,那為什麼還要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日子呢?因而項羽去打齊國時,曾經讓英布也出兵幫忙,英布說自己生病了,只是派了幾千人的隊伍過去幫助項羽。後來劉邦帶著聯軍趁項羽還在齊國和田橫折騰得昏天黑地時奇襲彭城,項羽也讓英布出兵把劉邦趕跑,英布還在觀望,還在裝病,就是不出兵。這就引來了項羽的憤怒。按照項羽的火爆脾氣,真想直接砍了英布,但是項羽明白,這麼做只會給自己增加一個可怕的對手,不會有什麼好處,所以一直都沒有對英布做什麼,只是不斷派使者去催促英布,責罵英布。
正是因為英布和項羽有了這樣的嫌隙,劉邦才看到了機會。機會的確有,可是誰可以去呢?劉邦也找不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來,心裡有一口氣一直出不來,憋在心裡不好受,於是終於爆發了。就在滎陽,某日開會,劉邦在大堂上鬱悶地說道:“你們這些人啊,沒有一個能和寡人商量天下大事的!”在座的多是儒生,劉邦本來看著這些儒生就心煩,再加上近來關於英布的問題一直讓劉邦很頭疼,這火氣馬上就上來了。儒生大多都是斯斯文文的,劉邦這麼一說,一幹人都不敢說話了。但是有一個人站了起來,施禮問道:“不知大王所謂的天下大事是什麼?”劉邦看著這個儒生,見他不同於其他那些臭儒生,於是說道:“策反九江王英布,若能成功,寡人只用幾個月就能奪得天下。”這個儒生走上前來,深施一禮:“臣願前往。”劉邦看了看這人,問道:“你叫什麼名字?”那人答道:“隨何。”劉邦臉上露出了點笑意,說道:“好,那寡人就派你到九江說服英布歸降。”隨何又問道:“若要說服九江王英布歸降,若是英布索要些什麼,不知大王允許臣下許給他什麼。”劉邦一揮手,說道:“只要他能歸降我,許給他什麼都行!”為了招攬英布,劉邦這算是豁出去了,英布太重要了,除了因為他是一員驍將,若能為己用,一定能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大業外,張良在下邑所出的計謀中也提出了南部戰場的戰略,英布的勢力足以拖住項羽,給漢軍可以喘息和恢複的時間。再有,項羽沒了英布,那無疑就是斷了一條胳膊,而漢王劉邦則是如虎添翼。
隨何帶著二十個隨從,來到了九江王英布的王宮。英布當然知道隨何的目的是什麼,但他也同時在接受來自楚國方面的使者不斷傳遞過來的資訊,要求自己出兵幫助項羽雲雲。如今漢王的使者也來了,這讓英布心裡有點煩。此時的英布還掛著支援楚國的旗號,所以不敢貿然行動,只是派自己的太宰整日陪著隨何,好酒好肉招待著,就是不見隨何。英布想要用這種冷處理的方式等待時機,以不變應萬變,這楚漢兩家,還不知道誰贏誰輸呢。
隨何是何等機靈,他看得出英布的情緒,於是找到了太宰,對他說:“大王之所以不召見我,無非就是覺得楚國強大,漢國弱小,他尚不能決斷到底是繼續高舉楚國大旗,還是倒向漢國。我此次前來,就是要為大王說明應該怎樣做。麻煩幫我向大王傳個話,我說的話要是大王願意聽,我就繼續講;如果大王不願意聽,那可以把我和我帶來的二十個隨從砍了,以表自己對楚國的忠心。”太宰一五一十地向英布講述了隨何的話,英布打算見一見這個漢王特使,聽聽他能給出什麼答案。
隨何來見英布,一開口就問:“臣下是漢王特使,有漢王的信件呈於大王。不過臣下在來的路上一直很納悶一個問題,您為什麼和楚國那麼親近呢?”
英布一皺眉,說道:“何出此言,寡人以臣下的身份侍奉西楚霸王。”
隨何搖頭道:“不對,您和霸王都是諸侯王,你們在身份上是平起平坐的,何來君臣之說?霸王在齊國攻打田榮時,身先士卒,您沒有親自帶兵前往,而是隻派了幾千人過去。漢王偷襲彭城時,您也是稱病不出,沒有出手相救。這是臣下應該做的事情嗎?”
英布沉默了。隨何繼續講:“您表面上說是以臣下的身份侍奉霸王,但暗地裡還在盤算自己的利益,這並不是一條良策。
您之所以不肯背叛楚國,加入我漢國,那是因為您覺得楚國強大,漢國弱小,實則不然。
楚國雖然眼下勢力強大,但他們卻揹著天下的罵名。西楚霸王項羽撕毀了懷王之約,還暗殺了義帝,這是天下人所痛恨的。漢王抓住了這一點,聯合起天下的仁義之師討伐霸王,雖然受了挫折,但在滎陽—成臯一線構築起了堅固的防線,還能得到來自關中的源源不斷的補給,使得楚軍不能西進半步,只能在滎陽—成臯一線打持久戰。
楚軍的戰線被拉長,後勤補給就會出現問題,還會遭到騷擾。就算楚軍避免了後勤補給問題輕裝上陣,那也不能速去滎陽,到時候就會面對進退兩難的險境。
拋開這些不講,假如楚軍真的戰勝了漢軍,那其他諸侯國看來,這就是唇亡齒寒的真實寫照,他們就會自覺聯起手來對楚國群起而攻之。
綜上所述,楚國並不是一個穩固的靠山,漢國才值得依靠。倘若大王願意加入漢國,我家漢王必將把您視為大將,仰仗您的才華與力量。”
說服他人歸降,往往要經過三個步驟:第一,假託天下大事,打出正義旗號;第二,放大敵方缺點,對敵方加以醜化。第三,放大己方優點,對己方加以美化。這三點,隨何做到了,隨何出眾的口才與敏銳的洞察力讓他輕而易舉地策反了英布,英布立即同意加入漢王劉邦的陣營。
不巧的是,幾天之後,楚國的使者來了,要求英布出兵。隨何一聽說後怕英布再變卦,於是馬上跑到大堂上,站在英布身邊,說道:“九江王已經歸順了漢王,楚王憑什麼讓他發兵?”楚國使者一看就明白了,轉身要走,隨何又對英布說:“事已至此,你能留著他回去跟霸王說要來打你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