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張良能夠來到關中重新回到劉邦身邊,並且願意輔佐劉邦,這是劉邦所意想不到的。劉邦明白,當張良意識到統一才是往後的歷史發展大趨勢後,他還在想著報仇,報韓國的仇,借劉邦的手報韓國的仇。歸根結底,張良算“迫不得已”投奔自己,和自己還不是一條心。在這一點上,劉邦帶出來的沛縣班底就不是這樣,他們對劉邦有依賴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們是利益共同體。而張良、韓信等只是依附於劉邦,並不依賴,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倘若另外有人能幫助張良報仇,倘若另外有人給韓信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他們就會拋棄劉邦。但劉邦不在乎這些,劉邦的高明就是能夠用自己的魅力留住人才,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輔佐自己。
張良來到鹹陽,劉邦正在臨時行宮裡大擺宴席呢。張良的到來讓劉邦十分高興,連忙把張良請到上座,說道:“子房,你可不知道,這幾天寡人心心念唸的就是能見你一面。聽說項羽那個王八蛋殺了韓王成,寡人早就想收拾他了,正好給了寡人機會!子房你給寡人推薦的果真是大才,你看,自從韓信韓大將軍來了之後,寡人一路上都在打勝仗。”張良抬頭一看,坐在自己對面的正是韓信。
韓信先張良一步來到鹹陽,向劉邦說明瞭雍丘的戰況,誰知劉邦把韓信手裡的漢軍主力調回到自己手裡,重新給韓信撥了一波人馬,要韓信繼續圍住雍丘,自己則是打算東徵。說實話,韓信並不支援劉邦在此時東徵,但劉邦是個十分有主見的人,他一旦下定決心幹某事,誰也動搖不了。
除了張良來到了劉邦身邊,還有一個重要人物也來到了劉邦身邊,那就是張耳。張耳在項羽戲下分封被封為常山王,地位與劉邦平起平坐。而且相比起在項羽面前不受待見的劉邦,張耳似乎更招待見,他為什麼此時來投奔劉邦呢?話要從齊國說起。
齊國這片土地上出了三個名人,號稱“田氏三兄弟”。老大叫田瞻,是田家第一個冉起的明星。秦末以來,天下動蕩不安,各地紛紛起來反抗秦王朝,齊國也不例外。
某日在齊國的翟城縣,一個當地有名的豪強押著家裡的一個奴隸來到縣令的府上。在當時,奴隸主若要處死自家的奴隸,那也是要向當地父母官彙報並徵求同意的。縣令審理這件事時沒有戒備,這個豪強上來一劍就把縣令殺了,奪下了整個縣城的政權。這個豪強就是田瞻。奪下了縣城的政權,田瞻說了三條:第一,天下諸侯反秦的大趨勢已經形成。第二,齊國最先建國。第三,田氏在齊國是名門望族,深得人心。說完這三條,田瞻自立為齊王。只奪了一個縣的權力,在那個槍打出頭鳥的時代,田瞻自立,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足可見田瞻的氣魄。我們講過項梁擁立楚懷王,封韓王成為韓王。這些王都是“他立”,被別人所立,多數都是政治傀儡,自主權不在自己手裡。而田瞻的自立導致其自主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
田瞻自立後,馬上就接到了魏王咎的求助。秦軍開始反攻,秦將章邯困住了魏王咎。田瞻立馬跑去支援魏王,結果讓章邯來了個圍點打援,魏王咎和田瞻都被夜晚突襲的章邯殺掉了。
田瞻死後,田家的田老二崛起了,接了田瞻的班。田老二名叫田榮,是田瞻的堂弟。田瞻兵敗,齊軍在東阿重新被田榮組織起來。章邯發現後就把東阿圍了起來。就在田榮危在旦夕之時,項梁的出現解了圍,讓田榮的壓力減輕了。田榮回到齊國,眼前的景象卻讓田榮大為不爽——就在田榮還在前線作戰時,因為齊國之前只有一個齊王田瞻,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人就擁立了田假為齊王。田榮一氣之下把田假趕跑了,立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已故齊王田瞻的兒子為齊王,自己做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在這個過程中,田榮無視項梁和自己的約定,一起去打秦國。田假跑到了楚國,田假的相國和將軍跑到了趙國。後來項梁遇到了麻煩,他要和章邯決戰,但章邯的軍隊數量太多,項梁感覺自己好像敵不過的樣子,於是向田榮求救,覺得自己曾經救過田榮,田榮和自己聯手打章邯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田榮要談條件,要出兵可以,但楚國必須把田假殺了,趙國必須把田假的相國和將軍殺了。項梁當年救田榮時什麼條件都沒談,項梁有難了田榮卻還要談條件,最終楚國決定不殺田假,趙國見狀也沒殺田假的相國和將軍,這就導致了田榮拒絕出兵,項梁在定陶兵敗身死,這也引來了項羽滿滿的恨意。
我們進而又可以想到,為什麼劉邦在關中鬧得這麼歡,項羽視若無睹?還是田老二幹的好事。項羽分封諸侯時,把齊國分為三份,濟北、齊和膠東。然而三齊王沒有田榮什麼事。主要是因為田榮不符合項羽封王的三條標準,他既沒有參加鉅鹿之戰,也沒有跟隨諸侯聯軍進入關中,更沒有尊楚國為反秦盟主。這不由得讓項羽想起了定陶之戰這段不好的回憶,田榮沒有加入封王的行列。田榮心裡當然不服,他把三齊王全殺了,自己自立為齊王。這還沒完,田榮公開舉起反楚大旗後,他在盡可能地拉攏看項羽不順眼的勢力,陳餘就是田榮看重的勢力之一。
陳餘滿足了兩條項羽封王的標準,只是他沒有跟著項羽入關,因而只是封了侯,領有三個縣。而陳餘的好朋友張耳卻封了王,把原來的趙王歇擠到了代北做代王。陳餘覺得自己的功勞和張耳是一樣的,再加上因為張耳催促陳餘在鉅鹿之戰時出兵的兩個將軍在戰鬥中陣亡,張耳懷疑是陳餘殺了他們,陳餘一個氣不過就把大將軍印拍在桌子上,氣呼呼地說:“你以為這個大將軍我很完,他就去方便了。這是陳餘的一大錯誤,賭氣交權,這就成了張耳和陳餘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開端。
這時有人勸張耳趁機奪了陳餘的兵權,如今兩人鬧成這樣,如果陳餘還手握兵權,勢必對張耳不利。張耳聽了,奪了陳餘的兵權。陳餘方便回來,發現張耳竟然真的臭不要臉的拿了自己的大將軍印,很生氣也很無奈,只好暗中行動,找到軍中和自己關系密切的將領軍官,其目的一目瞭然。不久,田榮要和陳餘一起反楚,陳餘向田榮借兵要打張耳,田榮同意了,畢竟能擴大自己的領地,何樂而不為。就這樣,被陳餘打敗了張耳這才狼狽不堪地來投靠劉邦。
其實張耳在兵敗後有兩個選擇,他可以投奔項羽,也可以投奔劉邦,投奔劉邦那只是出於個人情感,投奔項羽是因為張耳這個常山王是項羽封的,求助自己的“老大”,應該能得到幫助。但張耳手下有個甘公善於觀察天象,說漢王所在的關中有天子之氣,理應投奔漢王。張耳聽了,來到了劉邦的陣營。
田榮這個人,確實很有能力,田瞻戰死後,他能迅速把潰散的齊軍重新集結起來。但這個人不能看清楚天下大事,心胸狹隘,為了自己的利益連盟友有難都不救,放著最大的敵人秦國不打也要先解決齊王的問題。如今,他又以分封不公,扶持了陳餘,拉上了遊擊將軍彭越,把天下攪成了一鍋粥,把楚霸王弄得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