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張良聽到了陳平的話,目光在陳平俊朗的臉上停留了片刻,暗暗記下了陳平。
掀開帳簾。項羽已經是酩酊大醉。張良施禮說道:“沛公不勝酒力,已經出洋相了,再加上聽說您要責罰於他,他有些惶恐,先行告退了。”項羽一愣,酒也醒了大半,問:“沛公安在?”張良回答:“現已到灞上軍營。”項羽沒有多說什麼,張良呈上白壁和玉鬥,說道:“沛公臨行前要我把白壁獻於上將軍,玉鬥獻於亞父。”項羽接過白壁,拿在手裡仔細把玩,倒是不錯,很喜歡。範增可不願要那玉鬥,將其扔在地上,抽出寶劍來將其砍碎,恨恨地說:“豎子不足與謀!他日奪上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我輩人等的命運也難逃成為階下囚!”按照正常的待客之禮,當著客人的面把人家好心送的禮物這樣糟蹋了,那是很失禮的行為,但是範增心裡是真的氣,也真的為項羽著急。錯失瞭如今這個可以殺掉劉邦的好機會,他日恐怕難以再控制劉邦了。往後的歷史也證明瞭這一點,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那就是放虎歸山。
張良離開項羽大帳,經過帳門口時,只聽一人壓低了聲音,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張良說:“今日出鴻門,他日得寰宇。”張良抬頭一看,是韓信。張良此時還不認得韓信,但看此人生得瘦瘦高高,相貌不比陳平差,一雙深邃的眼眸裡暗含著銳利與深不可測。韓信看著張良,暗暗說了這麼一句,張良心下覺得今天他遇到的這兩個人,都可堪造就。當即向韓信施了一禮,不多言語,立刻趕往灞上大營。
事實上,就在劉邦謀劃怎樣出逃,交代任務的時候,韓信就在一旁站著,他們的話,韓信聽得清清楚楚。韓信在感嘆劉邦臨危不懼的氣質的同時,也做著和陳平一樣的打算。項羽若是論打仗,誰也比不過他。無論是一對一單挑,還是率軍攻城略地,項羽的軍事才能無疑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可若是論起政治,項羽就暗淡了,三兩句話就讓劉邦忽悠的賣了曹無傷,還屢屢無視範增的提示。而且最讓韓信心裡不痛快的是,項羽剛愎自用,自己每次懷著滿腔熱情給項羽出的計策,項羽一律否決,還訓斥、呵斥、蔑視自己。這不但是對人才的埋沒,這更是對才華的侮辱,韓信那麼恃才傲物,怎麼會容忍項羽對自己的這種態度呢?於是他把目光投到了劉邦身上。
不得不說,劉邦此次鴻門宴應對的非常巧妙,劉邦身邊的每一個人物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張良和樊噲。張良,鴻門宴前給劉邦和項伯兩人之間牽線搭橋,這才讓劉邦在項羽面前有了說話的機會。鴻門宴上,眼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張良馬上跑出去找到樊噲。鴻門宴後,張良帶著禮物給劉邦斷後,讓劉邦安全返回了灞上大營。項羽當然奈何不了張良,他既不能囚禁張良,更不能殺了他,那樣,項羽不但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會加深劉邦和自己的過節。張良帶著劉邦的一百隨從回到了灞上,聽聞劉邦一回來就把曹無傷的密信公之於眾,當眾立即處死了曹無傷。還有樊噲,如果不是樊噲闖帳,恐怕項莊的刺殺活動就成功了。也是這個樊噲,一番武夫的話應證了劉邦的清白。
鴻門宴到此結束,但是有許多問題我們還要拿出來說一說。範增的計策是很妙的,為什麼劉邦還是成功逃脫了呢?原因是範增沒想到項家出了“內奸”。這樣說也不對,這個“內奸”指的是項伯,但項伯並不是項家的內奸,他只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大俠,他的為人處世、判斷和選擇,全都取決於一個字:義。這是我們多次提到的,項伯的義氣讓他去救張良,誰知道被張良算計了一路。範增的計策失敗的原因還有兩條,一條是因為劉邦的安排。劉邦的陳詞和樊噲的陳詞相得益彰,無懈可擊,忽悠得項羽團團轉。第二條:項羽的政治目光還是太短淺,在政治上,劉邦這個老先生忽悠項羽這個小孩子太簡單了,項羽的驕傲自滿也是導致了範增之計一一破滅的原因之一。
鴻門宴後來被引用指那些不懷好意的宴席,但是我們仔細看看,鴻門宴上,項羽的本意是想借著鴻門宴好好地補償劉邦,自己錯信了小人,懷疑劉邦,感覺對不住劉邦。這雖然是劉邦政治演出帶來的結果,但也證明瞭項羽是真心擺下鴻門宴款待劉邦的,因為一直想殺劉邦的人是範增,可惜,他做不了項羽的主,眼睜睜地看著劉邦逃走,放虎歸山。所以要明確一點,鴻門宴是一場真心實意的宴會,但是被不懷好意的人給搞臭了。
歷史上的鴻門宴很精彩,因為我們的故事是文學作品,因而在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文學加工。歷史上對於劉邦帶到鴻門的那一百隨從並沒有做後來的交代,他們究竟是死是活不得而知,但我們既然是文學創作,就給他一個美好的結局,他們被張良帶回了灞上,繼續跟著劉邦馳騁天下。
我們在鴻門宴開始前丟了一個包袱,就是特意點出陳平和韓信兩個在鴻門宴這出大戲中的小人物。現在我們來撿這個包袱。我們往後翻歷史課本,就會發現這兩個人在劉邦爭霸天下的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們起先都是跟著項羽打天下的。項羽在鴻門宴上說的話,做的事,讓陳平看出此人在政治上的薄弱。劉邦的老成和城府讓陳平覺得此人非同一般,想來,一能夠壓制住自己的慾望,能夠屈伸下跪,此人的志向如果不是坐天下,那還是什麼呢?透過鴻門宴這個連線點,陳平進入了劉邦的視野,後來,陳平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謀略方面書寫了一個有一個神話,為劉邦的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說韓信。韓信此時想的不是給自己開闢一條後路,而是直接跳槽。從跟隨項梁開始,韓信就在向項梁諫言,提出好的計策,但項梁就是不用,包括定陶之戰前,項梁仍然不採納韓信的建議,最終導致攻敗身死。來到項羽麾下,項羽也不待見韓信,對於韓信的建議也是置若罔聞。韓信的心情豈是一個失落可以形容的,向來自負的他厭倦了眼前壯志難酬的情況,直到他免費看了鴻門宴這出大戲後,尤其是看到劉邦的表演後,韓信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路要往哪裡走。其實他在聽到劉邦密謀怎麼逃跑時就可以向範增報告,劉邦就插翅難逃了。可韓信沒有這麼做,他要給他未來的主公留一條生路,也為自己留一條後路。看著劉邦遠去的背影,韓信像是對劉邦說,也像是對自己說:“一個能忍受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的人,勢必有出頭之日。”劉邦忍受了什麼常人無法忍受的屈辱?在項羽面前下跪,自我貶低以滿足項羽的虛榮心,雙手奉上自己先入關中的勝利果實。這句話又何嘗不是在說韓信呢?胯下之辱的痛,恐怕只有韓信一個人能明白。
鴻門宴結束後,項羽才騎著高頭大馬,帶著自己的軍隊浩浩蕩蕩地來到鹹陽城。可憐的子嬰只能被迫再向項羽投降一次,畢竟劉邦在項羽面前也得低頭,真正說話算數的人來了,子嬰也只好屈伸下拜。項羽可沒考慮劉邦那麼多,下令誅殺子嬰以及嬴氏宗族。秦國老百姓無不痛恨項羽,和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