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過後,最近的大事就是既勞累又讓人喜悅的秋收了。
劉二女家裡今年有了地,因此自然早早籌謀。
這日,吃過響午飯,張知勁看過閨女,便與她商量:
“今兒我把傢俱收拾好了,又去地裡轉悠了一圈,就是這兩天的事了。
我想著今年咱們還是僱幾個人,一來家裡就我一個人,怕誤了農時。
二來,岳母伺候你坐月子,家裡不免耽擱了,咱們總該投桃報李。不過,要是我替他們出這份錢吧,怕他們不願意。所以不如我早點幹完咱們家的活兒,騰出空來再去幫忙。”
劉二女當然應和。
一則,張知勁說的是實情。再說,家裡又不是過不開,很不必扣扣搜搜。
二則,這年頭女婿幫岳母家幹活那是天經地義的事。
兩人議定,張知勁便去找人。
雖然秋收時節,誰家也不得閒,但地少人多的人家也很多,就就近的張老頭家人就多著呢。
張知勁如今與他家也熟悉了,本著用熟不用生的原則,他徑直上門一問,聽說一個男人每日十幾文錢,兩個就是三十多文錢了,鄉下地方賺點錢不容易,張老頭自然千肯萬肯的應了。
到了日子,天還沒亮就打發兩個兒子過去,只把開門的張知勁嚇了一跳,然後問道:
“老三,老五,吃了嘛?”
劉王氏聽見動靜,探頭一看,二話沒說拿起兩個大碗就撈起麵條來,然後澆上雞蛋炒茄子豆角滷,只把飯盛的冒了大尖,這才往兩人跟前一遞。
張老三兄弟兩人慌忙推辭。
“不用,俺們吃了飯了。”
說是這樣說,張小五到底年紀小,看著平常也難得吃上一碗的白麵條,不由自主的嚥了咽口水。
張知勁見了心裡暗樂,也勸讓:
“吃了那也再吃一點,撐不著。”
好說歹說,兩人推辭不過,只能接過碗,然後狼吞虎嚥的吃乾淨了。
人上地走後,劉王氏不禁向劉二女抱怨:
“就沒見過這麼實在的人,來的也太早了,要不是我正好拉肚子早起了,非得被人堵被窩,傳出去旁人還以為咱們多懶呢。
這兩個小夥子不懶,就是家裡太窮了,不過以後的日子誰知道咋樣。”
說歸說,三個壯勞力到底不一樣,潑出力氣幹,沒幾天就把各色莊稼收完了,就等著下一場雨播種就好。
張知勁便先去劉家幫忙。
就這麼忙忙碌碌的,等地裡的活計全妥當,不說劉二女的月子做滿了,就是張秀英的婚期也定了。
就如同張裴氏猜測的一樣,長房張秀英家裡)果然打定主意不給張秀英籌備嫁妝。
這怎麼行?
不說長房得了老大一筆聘禮,就張家現在也不是什麼破落戶,長房的人不要臉,張家元還丟的起這個人呢。
經過張申氏和張知慧母女的的軟硬兼施,張秀英她爹好懶鬆口,加上合族各家多少添置了一些,總算湊了二十四臺嫁妝。
事後,連素來穩重的張知慧都氣的只跑到劉二女面前其他人家怕走漏風聲)連連抱怨:
“本來該遲點成親,一來十三弟年齡不小了。二來,不是我說喪氣話,這門親事怎麼結的你也知道,兩人終究不相配,雖然勉強成了,我那九嬸心裡也不得勁,這不想著讓兩人早點成親,生了孫子正好趁他們做長輩的身體健康給帶帶。
可如今來看,有其父必有其子,也不知道這門親事結的對不對,到時候我可就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了。”
不管私下怎麼波濤洶湧,事實卻是這門親事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