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整個張家,他們雖說住在村頭,可也逃不掉在山腳梯田上建宅的命運。
不提以後,如今張家整族在他們所居住的這座村口小山頭上共佔了三塊梯田修宅,然後按上下水平分了三條街。
其中老街是老祖宗選的。
因當年老祖宗來此地開門立戶時為了便利,便在山腳那塊梯田上建宅,後面子孫成家立業後也沒跑遠,而是緊隨其後聚族而居。
於是張家多半族人都住在這條街上,老街也就被人稱為下街了。
然後張知言祖父年少時原本也跟父母住在下街,但後來不是父母去世,他與兄長分家了嘛?
眼看下街被族人佔的沒啥好地兒了,他乾脆在下街往上一塊梯田處找了個好地方修了兩通窯洞。
後來張家元又把宅子擴建,這也形成一條街,便是中街了。
再說小五房。
張楊氏既不想把新宅建在跟她有矛盾的妯娌旁邊,又覺得中街最好的位置已經被他們家老宅佔了,不想被仍舊住在老宅裡的張家元等幾房壓了一頭,於是建新宅時便又往上走了一點,好自己開闢一條新街。
如此他們那條街自然是上街了。
三條街雖然為了省事省力有小路連通,平常方便人或畜生單獨行走下雨天就成了流水的水道),但能行走車輛的大路卻比小路要拐遠一點。
畢竟單憑這時候普通一家子的人力修個大路也不是小事,既費錢又費功夫。
正好他們建宅的田地,本來就有為種田方便修整的能過車的大路,這樣倒方便了他們趁路。
但相對的,這大路比小路寬,為了儘量不佔農田自然拐的遠了點。
今日早上,本來因著劉二女要做豆腐,張裴氏該早早去的,偏偏剛出生沒幾個月的小孫子鬧騰的歡,張裴氏心疼孫子,哪能不哄,這不就耽誤了做飯的時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待吃早飯時太陽已經升的老高了。
鄉下人吃飯大多數人不上桌,他們更喜歡跑到街上,或蹲著或找個石頭坐著,邊吃邊侃。
張裴氏家裡就是。
即使如今已是寒冬臘月,冷的不行。
前面也說了,這個下街在山腳。
既然在山腳,那與村裡既是河道又算大路的幹河溝就很近,近到只隔著一塊就在河邊的地。
原本這塊地在河邊,建宅在這兒應該更方便,不過老祖宗考慮到幹河溝雖然常年是乾的,最多下雨天流點水,最多不到膝蓋深,淹不上河岸。
但萬一那年老天爺沒長眼發大水呢?
——這事也不是沒發生過。
那這地兒就危險了,容易家破人亡。
於是便選了它往上那塊正好地堰子非常高的地建宅。
既是如此,那張裴氏他們吃飯自然能看到幹河溝。
如此,倘若有人從溝裡經過,若是個認識的人,自然就會答對兩句。
今兒也是趕巧,一家子剛端著碗出來,正好看見一個熟悉的人急衝衝的從村外往村裡跑。
張裴氏既是好奇,也是打招呼,便高喊:
“二蛋兒,咋了,你跑啥呢?大白天的還有狼敢攆你不成?莫不是你捅了狼窩了吧?”
她本來只是開個玩笑,哪知那叫二蛋的年輕人聞言竟不往前跑,反而從小路拐過來了,張裴氏愣了,心道:
“不會吧?說個玩笑話而已,他這啥意思,還當真了,要找俺算賬不成?”
正心裡打鼓,轉眼間,那叫二蛋的已經到了眼前。
“嬸啊!”
二蛋喘著氣叫了一聲,也不管涼不涼就一屁股坐石頭上,一邊努力平復呼吸,一邊叫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