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小大王說的是“遠來西土之人辛苦了”,又或者是“你們離我太遠了”,又或者幹脆是,“我聽說有人講,說什麼咱們西土的人離華夏首都太遠因而不應該摻和進這件事情”
無論如何,小大王的演講,還是照常往下進行的:
“古人曾說過,母雞是不會打鳴的,要是母雞打鳴了,整個家就要完蛋了。”
一句話,下面也是議論紛紛:
“哎,兄弟,這話你聽說過嗎?”
“沒有啊,這種話,我們連雞都養不起怎麼能知道母雞打鳴代表什麼呢?”
“唉,你說得好有道理,看上去,這個小大王真的好有學問呢。母雞打鳴——這種事情,的確不對呢。”
或許,站在這裡討論的人,應當慶幸,小大王說的是“母雞打鳴”而不是“公雞下蛋”。
母雞打鳴,自然是罵女子幹涉朝政的——那麼公雞下蛋呢?或許,如果這個小大王是一隻標準的妹子,她會說,
“古人曾說過,公雞是不會下蛋的,指望打鳴的公雞下蛋,整個家都要完了。”
也幸虧這小大王不是女孩子,否則不知後世會有多少人借“公雞下蛋”說朝堂上某些人只說不做,屍位素餐呢?
很顯然,小大王的知識水平,其實已經很高了,至少,在這群老兵油子面前,小大王毫不畏懼,也不露怯,只是義正言辭,一句一句講著道理:
“現在天子受德,唯愛婦人,為了給婦人尋一首好聽的曲子,甚至不惜微服私訪去客棧找樂人——你們想想,他這麼做,對得起天下百姓嗎?”
小大王的話,很顯然的,把“對得起天下百姓”當成了王的義務。
講道理,受德或許除了自己,沒有對不住任何人,但是小大王引導大家思緒的時候,很輕易地避開了這一點。
大家只看到了,受德為了婦人拋下了許許多多。
然而並沒有人知道受德拋下那些的原因,究竟是自己已經做完了一切終究騰出了閑暇,還是受德就像小大王描繪的那樣只是為了近女色卻連朝政都不顧了。
“受德真的很壞呢。”
有人直接這樣評價受德。殊不知,若是受德真的是“對得起天下百姓”了,那麼,至少,受德是對不起自己的妻子兒女的。
試問,讓一個連自己家人都對不住的領導者來領導國家,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放心呢?
然而,在小大王的煽動之下,沒有人看出這一點。
大家都在指責受德的惡,指責受德不為百姓著想,甚至指責受德便是任用平民百姓也不願意任用這些有著豐富經驗的政客。
事實上,整個商朝,是有一個任用庶人的慣例的。
就比如,“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乍看上去,說得很有哲理。
而為什麼會有人把治國比作做飯,事實上,這句話正是一個廚子說的。
理論上,我們不可能聽到任何一個朝代的廚子的話語,但這個廚子比較特殊。
因為這個廚子叫“伊尹”,是天乙建立商朝時候,最有力的一名管理者。
後來,商朝招募了一位泥瓦匠,那位泥瓦匠叫“傅說”,又或者按照歷史學家考古應當叫“侯雀”。
至於盤庚遷都的時候,話語之間,充滿了“古我先王”的字眼,既親民不像他的祖宗直接自稱“朕”),又給了大家樹立了一個前進的路標走先王的路,這就是結論)。